聯合報:黨產包袱,國民黨難以承受的“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5 09:01:56  


  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整整六年後,國民黨才敢說出李登輝應為黨產鉅額虧損負責,這是它不可救藥的遲鈍。正如這個黨花了整整六年,才清算出千億黨產其實僅餘兩百多億淨值,這也顯示它作為一個資產管理者絕不勝任。

  國民黨首度公開黨產狀況,不見傳說中的金山銀山,只見處處破漏虧損。馬英九公開一本爛帳,至少表示他願誠實面對社會;但是,檢討黨產絕不能只做到公布或信託為止。國民黨必須徹底釐清黨產來龍去脈,並下定決心作割捨之打算,不義而得者歸還政府,倖致者捐作公益;否則,這個包袱將繼續壓得國民黨抬不起頭來。

  社論說,回看國民黨黨產從暴發到暴落的過程,可以得到兩項觀察:一,在黨營事業全盛時期,執政的國民黨因“黑金體制”的操弄,社會形象快速下墜,卒致失去政權。二,在最近黨產遽減的六年,失去政權的國民黨仍因黨產備受攻擊,形象並未好轉。

  換句話說,黨產無論多寡,均無助於國民黨提升其政治能量,反而使其破損的社會形象始終難以癒合。更何況,以近年黨產衰耗的速度,國民黨養著龐大的黨工和退休人員,很快就會坐吃山空。如果不設法及早提升募款能力,改善體質,再隔幾年,祖產吃光,負債累累,國民黨要靠什麼走下去?

  社論指出,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從連戰接任黨主席至今六年,國民黨黨產總計減少五百卅一億元,平均每年減少近九十億元。如果管理手法不改善,以這樣的速度虧賠下去,目前剩下的二百七十多億資產,也僅夠維持三年的局面。三年之後,闊綽、安逸慣了的國民黨,要靠什麼過日子?

  事實上,國民黨不能奢想自己還有三年的餘裕。因為,扣除必須應付未付的黨工退休金和優利補貼,黨產其實僅剩七十多億元淨值,連夠不夠它撐到二○○八年都很難說。從這點看,國民黨可能等不到外界向它追討黨產,就得先宣告破產了。
社論說,閱讀馬英九公布的這本爛帳,外界各有不同的心情。國民黨強調的是它的快速流失,其他政黨看到的是尚餘兩百多億的資產;但在一般民眾,更感關注的是:為何虧賠如此嚴重?誰應該為此負責?誰居間牟取私利?

  黨產報告指出,投資虧累,多出自李登輝時代的決策;這其實是後見之明。從當年李登輝和大掌櫃劉泰英的聯手呼風喚雨,誰都能預知日後必肇惡果。然而,將所有責任都推給李、劉二人,恐怕也犯了過度簡化的毛病。因為,許多投資案都經過黨內人士的引介、評估及插手,在國民黨高度集中的黨產管理體系下,不少人有機會從中漁利,卻不必受到監督與節制。

  在執政時代,黨營事業就是國民黨的一大包袱;到了現在,即將賠光吃盡的黨產,不僅食之無味,更成為國民黨不堪承受的政治負債。目前黨產的主要功能,無非是維持黨部運作及供輸選舉經費之用;但也正因為每次選舉都要仰賴黨中央補助,藍軍戰將不僅募款能力大不如人,社會活動面也日形萎縮侷促。黨產之惡,國民黨難道還沒感受到切膚之痛嗎? 

  社論認為,民進黨每逢選舉便炒作黨產議題,但執政六年不作為,直到倒扁烽火四起才發動追討黨產,自是機關算盡。因為他們深知,國民黨越留戀黨產,對民進黨越有利。國民黨要捐回新世界等五家戲院,竟還遭到“國有”財產局刁難;由此,即不難理解其中奧妙。

  若能看破這點,國民黨就該加速割捨黨產,在結清黨工退休金及優利後,將剩餘捐出,成立幾個公益基金,回饋社會,並照顧弱勢。趁著黨產尚未蝕光,國民黨還有本錢贏回形象,將歷史包袱扭轉成社會正義,這才是不敗的投資!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