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馬蘇促談,目前尚難給予太樂觀期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6 09:17:06  


  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繼李登輝力促“立法院長”王金平展開政治協商後,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終於先後出招,呼籲朝野協商,儘管眼下“扁不下台,凱道不撤”的政治僵局,尚無轉圜化解的跡象,但蘇、馬二位備受民意矚目的政治領袖,值此政局不安的關鍵時刻,若毫無所感,確也有負於民意對他們的期待。

  社論說,回顧過去長達十六天的凱道靜坐歷程,和過往台灣的群眾運動迥然不同,除了運動本身所呈現的訴求、內涵與特色外,更超乎許多人想像的是,執政者的反應同樣與以往截然不同。台灣近廿年民主化進程中,幾乎沒有看過遭逢這麼大型的群眾抗爭,政府和執政者竟毫無因應措施,甚至完全不嘗試尋求任何溝通與解套的可能性。蔣經國時代猶是威權政體,黨中央還曾特別委請開明派學者出面,建立朝野溝通的既定機制;李登輝時代更不待言,甫接掌大權,“國是會議”就應運而生,因為美麗島事件長期滯留海外的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得以成為座上賓,彭明敏當年即使拒絕回台與會,但從此與政府有了對話窗口;廢除刑法一百條抗爭亦復如是,當抗爭群眾坐在中正紀念堂不肯退場時,黨有秘書長、政有教育部長皆親往關切。
   
  社論指出,反觀九九運動開始以來,執政者從府、院到黨,幾未見積極因應,更離譜的竟是反其道而行。當事人陳水扁頻頻下鄉訪視,與嗆扁群眾舉起大拇指互嗆,這還不夠,黨的動員機制甚至直接介入發動九一六集會,擺明與凱道群眾比聲勢。進而全台各地星火燎原,衝突不斷,莫名其妙地連開個紅車都能成為無辜受害的原因。除了當家自己動員反制不當外,陳水扁在訴求上似乎更急於向“台獨”激進主張靠攏,從機場正名、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到有意更動“憲法”總綱中有關領土的條文,動作可謂愈做愈大。 
    
  很難理清上述路線與訴求的戰略邏輯在那裡,難道是為了向這百分之廿不到的急獨勢力表態,以換取有限的安全感?要知道過去三個月,他曾兩度向美國保證未來的憲改,不會碰觸敏感的“國號”、領土等議題。如今不僅改“國號”、領土的制憲主張成為民進黨內的主流,陳水扁更親自帶頭衝撞,難道真的不弄到遍地烽火不罷休? 
    
  社論表示,陳水扁如此,民進黨更令人遺憾,在全台各地的挺扁聚會中,民進黨領導階層更一而再、再而三以極盡分化之能事,暗示九九運動背後的“中國因素”,所有的政治語言都倒回到威權時代“三合一敵人”的模式;反貪倒扁總指揮施明德肯定想不到:廿五年前國民黨扣在他頭上的帽子,摘掉十幾年後,竟會由黨內後輩同志再次奉還給他。這樣的操作手法,也難怪根本沒有任何協商的空間。
    
  不積極尋求解套也就罷了,民進黨內還有論者認為這樣的對立,反有助於凝聚支持者,甚至有助提振一路低迷的北高選情。果若如此,民進黨就真的沉淪到接近自毀地步了。二千年“總統”大選前,陳水扁即使選情不被看好,他和民進黨卻依舊展現大格局的氣勢,以期帶動民進黨的轉型,惟順利獲得執政後的發展顯然完全逆其道而行,六年多的執政並未有效改變黨的體質,相反的擁有資源與權力之後,民進黨反加速陷入腐化和退步的境地。 
    
  社論認為,九九靜坐以來,民意氣氛益見焦躁,很大部分原因就在於看不到執政者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善意,從對陳水扁的失望擴大到對民進黨的失望,從對民進黨的失望,又擴大到對在野黨的失望。民眾怎麼可能接受,一個個所謂朝野政治領袖,面對政治困局竟一籌莫展至此。而這群所謂的政治菁英,從政大半輩子,還都是享用納稅人的民脂民膏,朝野政治領袖無能為力的另一個同義詞,坦白講,就是屍位素餐。
   
  社論指出,馬英九為了避免九九運動變質沾染政黨色彩,對九九運動採取關心而不介入的姿態,但做為最大黨的黨主席,他責無旁貸必須促成協商;蘇貞昌做為最高行政首長、執政黨最寄予厚望的領導者,不論是為了台灣的安定、立院開議後的施政順暢、黨的前途或個人政治前途,這也是他必須衝過的關卡。

  社論總結,蘇、馬促談,能不能真的化解政治僵局?持平而論,目前尚難給予太樂觀的期待,但是,總要有人開其端,畢竟政治事業不只是個人權位利益,永遠要把民之所欲擺在最前面,也惟有這樣,才有資格和條件在未來的時日更上一層樓。   


    相關專題: 馬英九--英才繼起、如日之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