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中非合作期待“北京共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01 10:57:48  


  中評社香港11月1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社論說,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於今日拉開帷幕,40餘個非洲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聚北京,將與中國領導人一起回顧50年來中非友好合作的歷程和中非合作論壇成立6年來取得的成果,以友誼、和平、合作、發展為宗旨,確立發展中非之間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共建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規劃未來雙方的務實合作。

  在整個中國國際關係史中,非洲是一個認識較早卻距離遙遠的地方。西安唐墓中也出土過黑人唐俑。但是中國人真正認識和瞭解非洲,卻是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上百年之後。

  直到整整60年前也就是1956年,埃及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之後中非關係的發展,在共同尋求民族獨立和現代國家認同的基礎上突飛猛進。在中國外交史的幾個重要時刻,如進入聯合國,都有非洲國家鼎力支持的身影。同樣,在非洲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也曾幫助過非洲。迄今,非洲53個國家中已有48個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自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3次訪問非洲以來,中國同非洲國家的高層互訪總數達800多起。今年4月和6月,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也相繼訪非。

  當前,有人錯誤地將中國與非洲關係的深化,與當年阿拉伯人和歐洲殖民主義進入非洲相提並論。這種說法的錯誤之處,在於兩者交往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中國不是以武力或強迫的方式,而是通過全面的經貿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取得所需要的資源。中國免除非洲國家的債務,並沒有提出任何附加條款。

  如果說西方某些國家在對非洲地區的援助中的確投入了不少資金的話,這些資金常常伴隨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附屬品,甚至帶有某種恩賜和奴役的色彩。這種做法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經失去了市場。雖然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各國在相互合作中保持彼此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獨立,仍然是良性信任關係的前提。

  的確,非洲內部有各種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數與今天非洲的發展有關,其中不少還是歷史遺留問題,與當年的殖民主義有關。但是這些矛盾和問題,並沒有影響中非之間正常往來。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中,非洲國家日益被邊緣化的時候,中國與非洲各國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是以雙贏甚至多贏的格局來設計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冷戰結束後多年,在非洲在地緣政治中逐漸淡出的時候,中非關係仍然能夠迎來一個高潮的理由。

  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完成和現代化過程的加速,中非關係也在尋找一種新的新模式。當發展中的中國,與同為發展中的非洲國家相處的時候,雙方必須互相尋找到一種新的認同———發展認同,雙方還必須理解和信任彼此在對方的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這種角色沒有殖民、沒有侵略、更沒有強迫。毋庸諱言,這種角色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基礎,但更有國際關係中的合作和尊重前提。

  我們期待2006年的中非論壇形成中非關係的“北京共識”,這也是全球化激烈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必須尋求的一條合作道路。這種共識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選擇,期待與國際秩序接軌,同時加深中非之間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這種合作在今天以一種更加科學、合理與可持續的模式同時在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展開。

  中非關係發展的半個世紀,雙方的彼此往來和認識成果,超過了中國與非洲關係史的近千年。而2006年在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和非洲國家的關係將迎來一個新的黃金年代。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並不能改變今天全球格局中非洲國家和中國的彼此靠近,而當我們為發展中國家合作尋找到新的認同、新的模式和新的共識的時候,2006年中非北京論壇的成果才更有價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