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專家:諾貝爾文學獎讓人更摸不著頭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1 09:20:20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上海文匯報報道,諾貝爾文學獎又一次跟我們開了玩笑。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的獲獎,讓所有德國文學研究者跌破眼鏡,而對於普通的文學愛好者來說,赫塔.米勒顯然更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在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的第一時間,記者撥通了杜新華、蔡鴻軍、張佩芬等國內德國文學研究領域專家的電話,得到的幾乎都是“這個人實在太冷門了”,“不了解”、“沒聽說過”這樣的回答。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吳洪接起電話就笑,他告訴記者,國內應該沒有正式引進過這個女作家的長篇小說和詩歌,也沒有其作品收入過德語中短篇小說集,就連介紹當代世界文學前沿作品的《外國文藝》雜誌也不曾介紹過赫塔.米勒這個人和她的作品。“很顯然,她還沒有進入我們的視野。”吳洪說。

  獲獎不可思議

  近幾年來,因為劍走偏鋒,諾貝爾文學獎受到的質疑之聲頻傳。幾年前就傳出過評委卡努.安隆德因對耶利內克獲獎表示不滿而辭職。然而僅僅相隔一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又宣布諾貝爾獎授予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緊跟其後的萊辛、帕慕克、勒.克萊齊奧,全世界在一驚一乍中漸漸習慣了諾貝爾送出的“大禮”。

  “赫塔.米勒獲獎?有些不可思議的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學》德語文學編輯杜新華在電話那頭表示對這個結果稍感意外。對德國當代文學素有研究的她,聲稱赫塔.米勒和我們比較“隔”。據她回憶,《世界文學》曾在2003年第5期發表過赫塔.米勒的一個小短篇《一只蒼蠅飛過半個森林》,由於米勒出生在羅馬尼亞,小說描寫了羅馬尼亞一個底層工人的生活經歷。她說:“米勒的作品給我最深的印象在於非常詩意的語言。她的文字不屬於晦澀難懂的一類,而是非常有韵味。”正是這種特別的文字吸引了杜新華的注意,並首次在中國發表了赫塔.米勒的作品。

  譯介少之又少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德語文學研究員張佩芬介紹,1992年的時候,德國的歌德學院曾經在中國舉辦過一個德國文學翻譯征文的比賽,當時選用的作品正是來自赫塔.米勒。米勒的文字看似不難譯,要想準確地傳達她文字中的韵味,卻是件非常難的事情,很能考驗翻譯的功力。杜新華還告訴記者,赫塔.米勒曾摘得德國克萊斯特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等幾個文學獎項,她今年新寫的長篇小說《呼吸鐘擺》還入選了即將在法蘭克福書展期間公布的“德國圖書獎”候選名單;但在中國,除了鮮見的幾篇短文,對這個女作家的了解和譯介實在是少之又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