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能擔當中國及美國的橋樑嗎? |
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英國的國事訪問期間,一個明顯的跡象是英國政界和民間對中國的態度已發生積極的變化:媒體不再把中國叫做“世界工廠”,而是稱為“世界經濟的發電廠”;國家議會外交事務主席呼籲人們向前看,認識到與“世界人口最多、經濟發展最強勁、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影響力日漸加重”的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重要性;女王關心中國的環境壓力,希望英國能幫助中國採用更加清潔的能源技術;首相布萊爾排除人權組織提出的議題,與中國首腦集中討論雙方的經濟和商業關係。
中英兩國的經濟聯系的確越來越密切,英國已成為繼日、美、德三國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與這三國相比,中英貿易中最顯著的特點是英國從中國的進口總額遠遠超過出口數額,進口額是出口額的5倍。
但是,中英關係是否能在經貿往來基礎上更進一步呢?胡主席訪英期間,英國高官已發出“我們需要一個更寬闊的波段來與中國交流”的信號,不僅意味著中英關係發展的天地很廣,也暗示出英國擴大對華合作領域的願望迫切。
那麼,中國究竟該以怎樣的新戰略定位把中英關係推上一層樓呢?把中英關係定位在“中美橋梁”這一戰略高度,也許是中國可以考慮的方向。我們都已注意到,中美紡織品協議是在六輪激烈談判後最終在倫敦簽署的。儘管尚不知英國是否從中斡旋,但至少啟示我們:在北京和華盛頓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搬到倫敦的談判桌上來磋商。
把中英關係的重要性提升到“中美橋梁”,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從美國的對華政策趨勢看,雖然不乏合作之舉如解決北韓半島核問題,但圍堵和遏制中國發展是其主調。從作梗台灣海峽兩岸和解到迫使人民幣升值,從建立美日新軍事聯盟到設定各種貿易障礙,都顯示出中美之間的衝突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複雜。致力於和平發展的中國,在中美衝突中更多地將依靠其他友邦的潤滑和橋梁作用化幹戈為玉帛,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多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成就復興中華的大業。再說,信奉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原則的英國,會影響和遊說美國及歐洲大陸國家對“中國製造”的產品走向世界少設關卡,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
能夠在中美兩個大國間充當橋梁的國家並不多,而英國卻獨具資格。首先,英國的外交協調能力極強,諳熟全球游戲的技能。大英帝國是衰落了,但英國人胸懷世界的膽略和著眼全球的視界並沒遺失,能把外交影響力玩到極限。所以,這個二流國家經常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量級拳手”的角色。
其次,英國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都很融洽,不僅有利益上的緊密聯系,也有價值觀上的認同。英國人認同民主、自由、人權和科學,但其核心價值觀卻是信奉“常識”,追求“實用”。無論在國際政治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更善於以“人之常情”和“世間常理”去處理問題,與中國的“中庸之道”非常相似。也許因為兩國在價值觀上重疊,中英在香港回歸後很短時間便超越了彼此猜忌的心結,著眼未來和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英國在向中國投資方面是“西方國家中的先行者”,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幾乎不成為問題。
同時,英國在處理國際爭端中比較識時務且較公允,並不是完全跟著美國的屁股轉,在美國和歐盟間�當中介已說明其外交能耐之大。在對中國發展問題上,美國持打壓立場,英國和很多歐洲國家則持“施加影響但樂觀其成”的態度。中國的強大能夠平衡美國的霸權勢力,同樣提升了歐洲的國際分量,符合歐盟的戰略利益。
緊接著的一個問題是:英國是否樂意擔當中美橋梁呢?
從經濟上看,英國幾乎沒有製造業,而中國是其理想的供貨基地。今後,英國的經濟支柱性產業如金融、咨詢、教育、能源、環保和零售業等,也將依託中國市場才能持續發展。
從外交和政治上看,英國能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發揮橋梁作用,實則提高了其國際分量、外交聲譽和對世界事務的影響力,同樣還能從中美兩國得到實惠,可謂名利雙收。
可以看出,讓英國擔當中美橋梁不僅符合中英雙邊利益,而且可能性極大。這就需要中國政府跳出“歐盟中的英國”的框架,而把英國作為特別國家來制定外交戰略。其實,在歐盟憲法擱淺後,歐洲大國目前都在調整外交戰略,更多地從本國個體利益而非聯盟集體利益出發探索新路線。中國相應調整對歐洲各國的外交戰略,似乎勢在必行。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