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海軍最新服役的“獨島”號兩栖攻擊艦。(資料圖) |
2007年5月25日,韓國獨自制造的第一艘“宙斯盾”驅逐艦“世宗大王艦”在蔚山現代重工下水。韓國是繼美國、日本、西班矛、挪威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宙斯盾”驅逐艦的國家。而且“世宗大王艦”也是目前美國及其盟國同類艦艇中噸位最强大的。“世宗大王艦”比美國的主力宙斯盾驅逐艦——“阿利·伯克”號還要大1O%,還略大于日本最新型“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該艦的服役不僅標志著韓國大洋海軍時代的開始,而且會讓韓國海軍的防空作戰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從引進到自建
韓國位于朝鮮半島南部,東瀕日本海,西面與中國山東省隔海相望,北部以軍事分界綫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鄰。面積9.96萬平方千米.半島海岸綫全長約17000千米(包括島嶼海岸綫)。韓國多丘陵和平原,約70%是山區,地勢比半島北部低。丘陵大多位于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陸坡平緩,東部大陸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遼闊的平原。韓國屬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韓國對外經貿幾乎完全依賴海運,海洋對于韓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韓國海軍創建于1948年,20世紀70年代以前韓國海軍主要依靠美國來發展自己的艦艇,當時韓國還不具備自行設計建造大、中型水面的能力.其水面艦艇大部分是美國轉讓的二戰時期建造的,這些艦艇包括“基林”級和“艾倫·薩姆納”級等。盡管美國陸續向韓國海軍提供了多達數十艘的驅逐艦、炮艇及兩栖艦艇等。然而出于戰略上和技術方面的考慮,美國始終沒有向韓國海軍提供任何技術含量高性能先進的艦艇。而同期半島北方——朝鮮海軍的潜艇群規模却迅速擴大,幷頻頻利用潜艇對南方實施“滲透行動”,這韓國海軍造成相當大的壓力。此外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韓國逐漸取代日本成爲世界第一大造船國。造船能力的空前提高也使得韓國的軍艦制造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國開始著手發展自己的驅逐艦(KDX)建造計劃,將使韓國海軍獲得了前所未有飛躍式的發展,成爲一支由先進艦艇組成的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强大海軍。
來自北方的現實威脅
長期以來,韓國的主要作戰對象主要是朝鮮。韓國軍事裝備的發展基本上都與朝鮮有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朝鮮海軍加强了反艦導彈和潜艇的裝備力度。在中國和蘇聯的幫助下大量的“冥河”反艦導彈和033型及W級潜艇開始裝備朝鮮海軍。而當時的韓國海軍的主力艦只尚未配備反艦導彈,其主要的防空手段還是通過指揮儀式瞄准方式操縱的各種口徑的防空火炮。
在1967年塞德港外海的戰鬥中,以色列驅逐艦上的炮手發現真正的反艦導彈幷不像想象中那樣容易打中,在水天綫附近導彈回波與海面背景重叠,當時低空搜索雷達對II-15導彈大小的目標正面探測距離相當于光學射擊指揮儀。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上的人員肉眼看見港口方向岸堤後面發射導彈的閃光時,低空搜索雷達沒有信號反應,使得射擊指揮儀和高炮都倉促投入戰鬥。埃及海軍的導彈艇當時幷沒有采取密集的導彈攻擊,每枚導彈間隔都在2分鐘以上,即便如此以色列驅逐艦也根本無法攔截接二連三飛來的II一15導彈。“埃拉特號”事件後,多數西方輿論在驚呼導彈威脅的同時,將“埃拉特號”驅逐艦毫無還手之力的原因歸結于型號太舊戰艦,然而却忽視了系統與防空作戰的本質。此時的韓國海軍從裝備實力上幷不比以色列海軍好多少。
盡管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采用相參動目標指示技術解决從低空雜波中探測目標信號可靠性問題,但是直到6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及其盟國海軍艦艇上配備的雷達系統依舊缺乏可靠的低空目標探測能力,配備這些系統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在70年代中期還在服役。60年代建造的一些軍艦盡管解决了探測目標的可靠性,但是防空武器系統的通道數量和導彈的可靠性依舊沒有多大改進。70年代美國海軍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艦空導彈主要爲半主動雷達制導,“波士頓”級和“長灘。級巡洋艦配備2套雙聯裝導彈發射架和2部大功率照射雷達,形成4個火力通道和2個目標通道只能引導4枚導彈射擊2個目標。“阿爾巴尼”級“萊西”級等配備了4台照射雷達,具有4個目標通道.能够引導4枚導彈打擊4個目標。不過具備這樣攔截能力的軍艦僅限于美國的大型巡洋艦,與韓國海軍不同,當時爲美國海軍提供必要防空戰鬥穩性的是艦載航空兵,對于水面艦艇而言防空作戰只是一種補充而已。
韓國海軍的當時主要配備的都是二戰期間建造的大型艦隊驅逐艦,這些驅逐艦通常只能同時攻擊1至2個目標,艦上的火控雷達需要全程照射制導。沒有命中來襲導彈前不能轉移照射目標。不僅如此這時驅逐艦沒有配備防空導彈,所能依靠的只有艦炮,而且沒有類似于“密集陣”這樣的近程防禦系統系統,艦上配備的爲從20至127毫米艦炮都是單管自動炮,而裝備最普遍的是40毫米艦炮。
而此時的朝鮮海軍的裝備却得到了空前發展,朝鮮海軍在進一步加强潜艇建設的同時,還在朝鮮半島自己一方部署了大量的岸防導彈和120~130毫米口徑的岸防炮,這時,朝鮮還自行建造了“羅津“級導彈護衛艦,此外,這時的朝鮮還具備了導彈快艇的建造能力,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朝鮮海軍先後裝備了6個級別62艘導彈快艇。這些導彈快艇絕大多數被部暑在了一綫。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艦艇基本上不會構成任何威脅,就是名副其實的“活靶子”。但是當時上面配備的射程達40千米的“冥河”反艦導彈,足够在韓國海軍的對艦火力範圍之外向其發起進攻,而韓國海軍基本上沒有還手的能力,即使拋開水面艦艇不談,韓國海軍和朝鮮岸防部隊較量也很難在火力上占到任何便宜。
針對于上述狀况,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自主防衛”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韓國海軍開始自行設計建造中、小型水面艦艇,幷不惜斥巨資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對其裝備的陳舊的美制艦進行現代化改裝。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韓國提出以“積極進攻”爲主要內容的“攻勢防禦”作戰思想,幷從體制改革、編制調整和建造新型艦艇等方面大力推進海軍現代化建設。在新的作戰思想的指導下韓國海軍進一步加强了艦艇的國産化進程,相繼服役了9艘“蔚山”級、4艘“東海”級和22艘“浦項”級輕型護衛艦,雖然在這一時期韓國建造的水面艦艇的噸位都不大,但是由于裝備了當時較爲先進的武器和電子設備,尤其是裝備了“魚叉”反艦導彈,這使得韓國第一次可以在朝鮮艦艇的武器射程以外對其發動攻擊了。當時,能够執行抗飽和打擊的“宙斯盾”系統已經誕生了,但是美國對這種系統的出口管制極爲嚴格,即便是在歐洲提出的先進聯合護衛艦計劃中美國未曾提供過該系統。所以此時在防空作戰方面,韓國海軍主要依賴的武器還是艦載的火炮系統,不過在“蔚山”和“浦項”級護衛艦上都配備了新型的奧托76毫米自動艦炮和40毫米雷達自動防空炮,這些艦炮雖然在對付飽和攻擊的能力上還差强人意,但是足可以對付零星來襲的朝鮮反艦導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