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石油、中東與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8-18 12:51:58  


  中評社香港8月18日電╱中國的石油需求越來越高,以及更大力向海外開拓石油來源,這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石油、中東與中國”的分析文章,指快速增長而且幾乎深不可測的中國能源需求,是中國政府越來越有意與中東產油國達成排他性油氣交易的關鍵因素。最近,中海油對優尼科競購的最終失敗使中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不能僅僅依賴國際能源市場來滿足其能源需求,因為美國的政策不會允許中國有通往這一市場的可靠途徑。中美兩國如果不明智處理這些事態發展,將有可能對美國在中東的關鍵利益,以及中美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中國自1993年以來一直是石油淨進口國,現在每天從國外購買近300萬桶石油。過去兩年,全球石油消耗增量的35%來自中國。預計10年內,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將名列全球第二。

  為滿足這種需求,中國一直在致力於拓展同中東產油國的關係,包括伊朗和蘇丹這些與美國的關係有問題的國家。中國正通過達成排他性供應與股權協議,通過擴大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確保從中東獲得石油。

  同時,中東產油國也把中國看作該地區未受挑戰的美國霸權的替代選擇。連堅決反共的沙特政府也鼓勵中國成為其油氣的消費國,以對沖與美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的風險。新就職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也表達了與中國和印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意願。

  即便在中國近年關注能源之前,中國對中東事務的參與也經常對美國利益構成“問題”。自80年代起,中國通過向該地區一些無賴國家(包括薩達姆•侯賽因執政的伊拉克)出售軍火和轉讓武器技術,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過去,中國對美國高層表述的安全關切做出過回應,也終止了部分在中東引起麻煩的行動,如90年代時終止有爭議的與伊朗核合作。但如今,中國的能源需求不斷升級,它也感到自己的經濟力量在增長,美國要影響中國的中東政策已變得比較困難。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努力,已經與美國在該地區的政策目標相衝突。中國的排他性供應或股權交易,有可能在中國能源需求產生的正常上漲壓力之外,進一步扭曲這一市場。比如,中國是非洲以外蘇丹政府的主要支持者,阻止了國際社會對蘇丹的制裁。蘇丹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

  中美兩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固然大相徑庭,但在目前的情形下,試圖把中國排除在中東之外,或在更大範圍孤立中國都將是錯誤。中東產油國不會聽從美國而斷絕與中國的聯繫。更好、更有可能成功的政策,是嘗試與中國合作,讓它具有能源安全感,並對中東穩定形成共同利益。這就需要向中國保證,美國會向中國開放波斯灣的海上航線,除非爆發美國並不想引起的衝突。這就需要讓中國與中東的關鍵國家和其他各方進行商討,為這個內部力量平衡正經歷劇變的地區發展有效的安全安排。

  這種方式可能有助於說服中國更多依靠國際市場,減少對排他性供應交易的依賴,還將使中國更有可能最終尊重美國在伊朗、蘇丹等國問題上的國家安全和人道主義目標。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下月訪美,這是布希政府與中國制定能源和中東問題合作路線的機會。否則,利益對抗不僅可能會損害美國和中國,還可能在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與全球發展最快的強國之間,滋生更普遍和令人不快的敵對情緒。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