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的救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5 07:36:12  


  16.91億元賣掉電工業務,TCL正進行一場最大規模的自我救贖。

  他阻擊長虹,重劃行業版圖,把TCL彩電做到中國第一。如果試圖對李東生這樣的企業家,進行對與錯的評價,毫無疑問,必將落入傲慢與偏見的陷阱。

  高速變遷的環境里,沒有誰是哲人王。大多數時候,昨天的智慧,是今天的常識,更可能是明天的錯誤。相對正確,祗在靜態的環境里被驗證,而絕對錯誤,則在動態環境中永存。

  所以,要在變化的系統中,描述非對非錯的李東生,幷完成一個對企業和産業救贖的漫長邏輯鏈條,是相當艱難的嘗試。

  機會不再

  脉絡從1997年開始梳理。那一年,李東生就任TCL集團總裁。彼時世人未聞郭廣昌,亦不識唐萬新,功成名就的李東生,則是中國商界金字塔尖的風雲人物。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商業生態,處於更深刻的結構變遷中。國內資本市場,在1997年-2000年,提供了數次絕佳機會:1997年香港回歸行情、1998年實業重組行情、1999年“5.19”行情、2000年高科技行情。

  上述諸多行情,每一輪都波瀾壯闊,一批名望、實力遠在李東生之下的梟雄,依靠資本經營和資源獲取道路,抓住機會迅速崛起。

  而實業家出身的李東生,尚未看破瞬息萬變的發展大勢,堅持産品經營路綫,對A股所有行情視而不見。其時,TCL集團旗下唯一融資通道TCL通訊(000542),也仍以夕陽西下的傳統電話機爲主業,在汹涌澎湃的牛市中,股價死水微瀾。日後,TCL通訊主業更每况愈下,終於淪爲ST公司。

  而長虹、康佳等同業公司,股價則氣貫長虹,A股市場對家電業務相當看好。如果李東生著手剝離TCL通訊的電話機業務,注入利潤豐厚、有比價效應的家電業務,將吃盡A股市場歷史性機會,發揮巨大的上市融資潜能。

  但思想進化非一時之功,1999年的李東生,始參破資本經營與産品經營幷舉的要義,决定將家電業務上市融資。不幸的是造化弄人,承載家電業務的TCL國際(1070,hk)選擇香港上市,IPO市盈率祗有13倍。

  反觀1999年的A股市場,大盤平均市盈率爲40倍。同一年,已經被TCL在彩電市場打得陣脚大亂的長虹,市盈率爲54倍。TCL國際則被香港市場嚴重低估,再無後續融資機會。

  致力實業

  禍兮福倚,中國傳統哲學的辯證矛盾觀念,隱喻世事多有正反兩種意義。

  1997年,尚未悟通資本魔力的李東生,反而更專注于産業,以擊敗長虹、樹立TCL産業品牌爲經營目標。爲了打造一批實業隊伍,拉動産業人才跟進,李東生傾力于母體産權的變革。

  TCL集團大股東惠州市政府,在90年代中期已領改革之風氣,與李東生爲首的管理團隊簽訂合約,在確保企業每年有超過10%的經濟增長後,10%以外的增加值中,可以股權形式對管理層及員工實行嘉獎,鼓勵經營團隊年年創造利潤,幷直接變成個人在TCL集團的股權。

  先進組織管控保證下的戰斗執行力,配合“以速度抗拒規模”建立專營店擠垮長虹渠道的經典營銷模式,2000年,巨無霸長虹已經被TCL全面超越。

  盈年累月到了2002年,以“阿波羅計劃”命名的TCL員工持股計劃公開在陽光下,此時的惠州市政府,由重組前持股58%的絕對控股股東,變成持股40.97%的相對控股大股東。包括李東生持股9.808%在內的TCL集團管理層,共擁有25%股權,而員工持股爲15.65%。

  集團上市

  這個長達經年的漸進式MBO計劃,終於以TCL集團管理層擁有40.65%的股份而收於一端。

  接下來,讓持有集團股權的管理層直接成爲上市公司股東,實現股權增值和退出的通暢途徑,成爲邏輯上的“後阿波羅計劃”。

  而集團整體上市,是最具誘惑的選擇,至少可列出6大無法抗拒的理由:1、方便變現集團管理層股權。2、藉手機業務利潤拯救其它業務危機。3、稀釋國有股權。4、將歷史上的MBO和ESOP(員工持股)進一步合法化確認。5、完善公司治理,加强控制。6、建立與集團規模相匹配的融資平台。

  凡此種種,讓集團上市勢成騎虎。2003年,以本土頂尖投行操刀的“吸收合幷+IPO”方案,由TCL集團向旗下TCL通訊借殼,換股合幷整體上市。

  從情勢博弈上看,此方案設計似乎至臻入化,可一次性解决原TCL通訊股東高位套現問題,又可躲開一個集團不能擁有二家業務相同上市公司的監管障礙。

  一切按計劃進行。2003年9月,TCL集團以21.15元的折股價格換取TCL通訊原股東股份,共換股4.04億股,幷以4.26元發行價發行5.9億股新股,募集資金25億元。2004年1月30日,TCL集團股票上市,TCL通訊被註銷。

  風雨飄搖

  TCL集團上市後,追捧者甚衆,但距今不到兩年,經營境况已相當凄慘。2005年中報顯示淨利潤爲-6.9億元,現金流爲-14億元,TCL的大陰綫下已挂滿裹尸布。

  正本清源,TCL集團上市,令自己整體裸露在資本市場的風雨之中,毫無迴旋之地。其現有多媒體電子、通訊、家電、信息、電工等六大産業群,都屬於高社會關注度産業、各項指標過度競爭、盈利能力衰退的産業,同比增長全綫潰敗,無法支撑集團盈利需求。

  其間,TCL集團意圖以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突破企業邊界重見生天。狼奔豸突購幷後整合成本之高,是心懷志向的李東生未能料見,産業整合與財務報表間的K綫與短視,正令TCL集團深受其苦顧此失彼。

  而賣掉尚有盈利能力的整塊業務,是TCL集團開先河之舉。不難看出,坦言“TCL處在歷史最困難階段”的李東生,仍不願放弃虧損産業,在消費電子産業與索尼、三星比拼其意已决。

  將時間切回,上溯至李東生選擇集團整體上市的命運拐點前,也曾有破題之選,供其參考。

  集團轉型爲金融控股型母公司,依據産業競爭需要和上市需要,對集團資産作全面重組。組建以手機爲核心業務的通訊公司進行IPO,再打包其他資産和業務注入現TCL通訊,然後剝離掉虧損業務帶走垃圾。同時,以上市公司的牽引力,啓動另一産業的培植(如電工産業的整合),最後形成以母公司爲金融控股中心的TCL上市公司板塊。母公司在集團範圍內統一調度資源,各下屬企業可相互救濟和策應。

  2003年的家電業,曾有過一輪回光返照似的奇迹回暖,加上手機業務利潤尚有空間,做實業起家的李東生,很難不篤信能够做好産業。

  在中國商業生態中,企業家有三類氣質。以産品爲導向,靠供研産銷起家的企業家;以機會爲導向,靠投資控股型,選擇進入高增長行業週期的企業家;在中國區格經濟特性下,能通吃所在地頭商業機會的企業家。

  毫無疑問,李東生更具有第一類企業家的氣質。這類企業家,如果有投資控股思路下試錯多變的天生氣質,而放弃了自己的執著,李東生和他的TCL集團,可能根本沒有長大的時候。

  商業世界里,沒有對錯之分,祗有成敗之別。在賣掉電工業務後,李東生能否實現TCL集團的真正救贖,還得盡人力聽天命。

  來源:價值中國網 作者:羅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