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清明到,按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做艾米餜(有的地方也叫清明餜、青團等)。
|
清明節是中國各地掃墓祭祖的特定日子,然而在粵東梅州客家地區,清明節當天卻鮮見人們祭掃,只聞清明粄飄香。
梅州客家人將掃墓祭祖稱為“掛紙”。“掛紙”的日子一般是在過完春節至清明節前夕,或者中秋節前後。掃墓的時候,客家人會帶上“三牲”即雞、豬和魚、水果、茶、酒、香燭等祭品到祖先墳前,祭拜先人,並在墳頭掛起沾著雞血的草紙、在墳場周圍壓放草紙表示悼念。
客家人清明節當天不掃墓祭祖是有歷史原因的。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由於清明節正處於三荒期間,當時遠道遷徙的客家人生活貧苦,此時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以辦齊,更不用說置辦其他祭品了。同時,因為清明節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勤勞的客家人擔心錯過時節影響收成,而忙於播種插秧,故將祭祖掃墓的日子定在較清閑的時間。
除不掃墓祭祖這一傳統習俗外,在清明節,梅州客家地區還有一種流傳上百年的習俗,那就是吃清明粄。
據梅州興寧63歲的李大媽介紹,每年清明節前夕,客家婦女就會到山上采摘或者到市場上購買苧葉、艾葉、雞屎藤等植物,回來晾曬幹之後,搗碎,拌在糯米粉或粘米粉中,加上糖,捏成一個個小巧的糍粑放進鍋里蒸熟,就成了清香可口客家美食——清明粄。
“我很小的時候就會做清明粄了,是跟母親學的。到現在已經做了幾十年了,一直沒有間斷。外出工作的兒女,每年清明節回來都要帶一大包出去。”李大媽說。
在梅州地區,相傳在清明節這天吃了清明粄可以辟邪祛病,百病不侵。
客家妹張鳳儀說:“小時候每到清明節,奶奶或媽媽就會把兩塊清明粄放在我口袋里,說是為了‘辟邪’。長大後明白那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說法,但我仍然很愛吃清明粄,尤其是媽媽親手做的清明粄。”如今,帶著濃濃草香味的清明粄早已成了梅州客家地區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小小清明粄流傳上百年,除了有先人賦以它美好的寓意外,還與它本身具有的功效有關。據了解,製作清明粄的原材料苧葉、艾葉、雞屎藤等都是草藥,具有祛濕、暖胃等功效,粵東地區濕氣較重,當地居民吃清明粄可以起到除濕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來源: 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