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戰勝利65周年,又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85周年。故宮文物在抗日戰爭中的萬里大流遷,是世界戰爭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文物遷徙。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30餘萬字的《承載》,首次全景式地展現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近日,該書在北京故宮舉行新書發布會,引起文化界的高度關注。
那些價值連城的“民族文化之根”經歷了哪些驚心動魄的危難?以易培基、馬衡為代表的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在戰火紛飛中如何用生命保護國寶?中國國寶的萬里長征,又譜寫了怎樣的一曲時代悲歌?
沒硝煙的“文化抗戰”
《承載》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了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1933年初,故宮文物分4批共13427箱乘火車離開北京,拉開了“文物長征”的序幕。這批故宮文物輾轉上海、南京,“七七事變”後分南、中、北三路踏上西遷之路,歷經了日機轟炸、土匪攔截、敵特跟蹤以及激流衝擊、山道險峻、生活困苦等艱難險阻,走遍大半個中國卻無一件損毀和丟失,堪稱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跡。書中塑造了以易培基、馬衡為代表的中國優秀知識分子,抱著“文化之根在,中國不會亡”的信念,用心血和生命保護著珍貴的故宮文物的時代壯歌!
《承載》一書的作者章劍華,是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書首發後引起巨大的反響,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還專門發來賀信。
章劍華告訴記者,“我寫這部作品,並不是僅僅為了重溫和追記這段歷史,同時也是為了喚起當今文化人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危機感和使命感。當年,面對嚴重的文化危機,易培基、馬衡、吳瀛、徐森玉、莊嚴、歐陽道達、那志良等一批故宮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頑強精神,承載起保衛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實施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遷徙,創造了戰時萬件國寶行程萬里無一毀損的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