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霍老後繼無人? 還看制度建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08 10:19:15  


  中評社香港11月8日電/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昨日在香港舉殯,極盡哀榮。各界懷念霍老的同時,亦同時表達出一個憂慮:霍老這般愛國愛港、地位崇高的偉人逝世後,社會上是否將會後繼無人呢?香港《明報》今日就發表社評,探討這一個問題。
 
  這篇題為〈霍老後繼無人? 還看制度建設!〉的社評表示,香港近日流傳一個說法,指像霍英東這樣摯愛香港又深受中央信任的政壇元老,走一個少一個,所餘無幾;以政務官為骨幹的特區政府,在北京的人脈關係甚淺,香港缺乏可直通中南海的代言人,於某些關鍵時刻可能會吃虧。這種憂慮不能說全無道理,但超級元老後繼無人是難以改變的現實,唯有透過制度建設來補救,特區應該大幅擴充官員到內地交流的計劃,做好“內交”的工作。

  霍英東和北京的關係,可追溯至50多年前;年輕的霍英東在韓戰期間突破國際封鎖,向大陸運送物資,協助“抗美援朝”,這樣的歷史淵源,就算是資深的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也是難以相比,從這個角度看,確是後繼無人。

  社評指出,今天的神州大地,與文革期間或改革開放初期畢竟有巨大分別。政壇元老在中英前途談判前後,甚至回歸之初,確曾發揮過特殊的政治影響,然而,隨着鄧小平逝世、江澤民退隱,北京新一代領導層對香港的取態已顯著不同,減少了對個別知名人士的倚賴,更着重依照法律和制度行事,政務官出身兼領有大英帝國爵士勳銜的曾蔭權可出任特首,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社評認為,在追念已故政壇元老貢獻之時,特區領導層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栽培新一代政壇元老,而是怎樣從制度上做好溝通京港的工作。舉例而言,歐美的跨國企業渴望打進內地市場,與相關的高層官員建立良好關係,除了借助本國領導人出訪中國的機會,由總裁陪同到訪,叩開北京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往後在內地設駐點經營,於實戰中累積經驗,建立人脈關係,例如安排管理團隊與相關部委的中高級官員研討交流,甚至一同參與著名院校的工商管理課程,從同窗之誼開始鋪橋搭線。特區政府可否從中借鏡?

  社評補充,特區政府在回歸後開始安排中高層官員到北京,參加國情研習班,彌補英治期間政務官不得擅自到訪內地的缺陷。回歸後的調整,補了國情的一課,有助港府官員了解內地發展;明年是回歸10周年,特區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深化這套安排,例如證監會前副主席查史美倫曾到中國證監會出任要職,藉此加強香港與內地在金融監管上的溝通和互信,同一模式,或可適用於香港與一些中央部委之間,如互相借調官員,透過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實地考察體驗,建立更深入持久的工作關係,促進兩制的互相了解和良性互動。  


    相關專題: 霍英東先生病逝 葉落歸根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