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6月18日,中國銀監會公佈了兩家國有企業挪用信貸資金進行違規炒股或者打新股的案情,並對涉案8家銀行分支進行了行政處罰。本案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銀監會實際上已在5月底完成對被企業挪用信貸資金的8家銀行的調查和處罰,本擬在6月5日召開新聞通氣會,但考慮當時市場正處於暴跌狀態,遂推遲發佈該消息。銀監會解釋說,這是為了避免對股市造成不必要的衝擊。
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表面看來,銀監會如此考慮十分周到合理,對股市、對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似乎也十分負責。但這樣一種考慮後面,體現的是一種不合理的監管思路。正是這種監管思路要對中國股市久已存在的種種制度扭曲承擔責任,正是這種監管思路把中國股市變成政策市,並使投資者具有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導致股市陷入暴漲暴跌的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社論說,這種不合理的監管思路就是:政府對股市指數負有責任,尤其是,政府必須盡最大努力使股市保持持續上漲的勢頭。推測起來,監管層之所以形成這種思路,一方面是為了營造經濟繁榮的政績景象,當然也是為了利用這種上漲勢頭,達成最初設立股市的主要目的:為政府所批准的公司籌措廉價資金,其中絕大多數是國有控股企業。
也因此,財經監管機構對證券市場以及相關的銀行市場,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監管,帶有相當明顯的隨意性。就以本次銀監會查處的企業挪用信貸資金炒股行為而言,假如這樣的行為發生在股市低迷的時候,監管機構很可能傾向於不聞不問。即使發現,也不會立即查處。因為,很顯然,企業的這種行為雖然違規,但卻有利於推動股市繁榮。而後者恰恰是監管層的政策目標。當然,一旦股市過熱,監管機構準備抑制,就會立刻查處這種行為,甚至把當初睜隻眼閉只眼容忍的陳年老賬翻出來,為的是向市場表明監管層希望股市降溫的“決心”。本案則很特殊,此舉大約本來是為了抑制股市過熱而查處的,孰料查出來後股市卻暴跌,只好臨時拖後向市場公佈相關消息。
人們不清楚,此種拖後公佈監管信息的做法,是否違反了信息公開的相關法規?不論怎樣,監管機構如此操作,固然照顧了市場情緒,但卻於無形之中把監管變成了通過行政權力達成市場繁榮的一種權宜手段。監管機構不是一以貫之地對市場進行公正監管,相反,監管活動具有強烈的機會主義色彩。
社論指出,在這樣的監管環境中,市場參與者當然也具有嚴重的機會主義心態。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肆無忌憚地違規違法操作,他們知道自己被查處的概率很低,被查處者只是倒黴的例外而已。普通投資者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無法通過理性投資獲得穩定收益,當其利益遭受侵害的時候也無法從監管機構那裏獲得救濟,當然會轉向賭博式投機。
回過頭來,人們不禁要問:監管機構果真達到自己的目標了嗎?儘管沒有明說,但監管機構始終盯著股指進行監管。其結果卻是,中國股市比任何其他地方的證券市場表現得更不穩定,投機盛行、暴漲暴跌似乎已經成為其標誌性特徵。
個中原因不難理解:市場是高度複雜的,不可能完全按照政府的意願運行。監管層確實握有諸多政策手段,其中包括選擇性執法。但政府要把這種手段拿捏到最優水準,卻非人力所能設想。因為,政府不可能掌握實現這個過於具體細微之目標所需要的全部數據,尤其不可能掌握市場參與者的心理數據及其反應模式。因而,這些旨在托市或者打壓市場的政策手段,要麼因為力度太小不起作用,要麼因為力度太大而導致市場作出過度反應。直接盯住股市指數進行的監管,必然會失靈。
確實,任何監管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市場的繁榮,但任何監管要真正地達成這一目標,又絕不可直接以市場的短期表現作為其唯一考慮目標。因為,對於採取此類措施所需要的數據,政府必然處於一種無法克服的絕對的無知狀態。所以,明智的政府僅致力於維繫法治秩序,從而為市場主體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最優制度環境。同樣,明智的股市監管,僅致力於普遍地、無差別地執行一般的法律規則,盡最大可能維持公平的市場交易秩序。這種秩序將促使市場參與者發現價值,從而實現股市配置資源的效率。
社論說,如此監管,乃是真正有效的監管。假如政府真能保持節制,則經濟將會自然地增長。政府的強制介入,或可短期內使經濟超常規增長,但必然埋下長遠的禍根。同樣,考慮到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人均可支配資產逐漸快速增加等現實因素,中國股市確實具有繁榮的內在趨勢。但監管盯住股指,卻必然使股市深陷於“政策市”的泥潭,而難以健全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