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毅出使日本三年 中日關係走過最艱難時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0 11:50:04  


中國駐日大使王毅將於9月21日結束任期回國。
  中評社香港9月20日電/三年前,王毅出使日本。在東京召開的第一場記者招待會上,問答始終圍繞著這幾個詞:靖國神社、東海油氣田、日本入常、反日教育。王毅坦陳,當時中日間“存在嚴重政治障礙”。

  三年後,當他結束大使任期之際,終於可以說,中日關係“走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南方周末發表文章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間外交,曾經對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過決定性的貢獻;而回看王毅使日三年間,當兩國高層交往陷入困境時,“以民促官”的思路再次成為突破口。

  這次的主角之一是王毅。當“與日本各界接觸”成為“對日方針”時,王毅走遍日本,進行了超過百場的演講,邀請日本民眾到中國使館“走鄰居”。

  “中日外交從低谷中走出來,是水到渠成。”一位元中國外交官對本報記者說,“而這渠中之水,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大使館面向日本民眾的工作。”

  在中日關係的冰凍期裏

  2004年9月,王毅出任中國駐日大使,媒體不約而同用了“臨危受命”。中日關係當時正處於低谷。

  旅日學者劉迪記得,哪怕在沖繩的計程車上,司機都會說“中國太可怕”。東京街頭,常可以見到中文告示,內容竟是“警惕可疑的說中文的人”。如凶案的兇手是日本人,報紙就只有一條消息,一旦兇手是中國人,報導立刻連篇累牘。

  日本外務省國際報導官千葉明等日本官員認為,王毅使日是中國“重視中日關係的積極信號”。當時,王毅和整個中國駐日使館團隊要面對的,遠不是傳遞積極信號這麼簡單。當時,兩國東海油氣田爭端正酣,而在日本入常問題上,中國也暗示要動用否決權。

  “和早年友好的時期相比,那幾年的工作很不順心。”一位元外交官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從2001年到2005年,中日政府首腦沒有互訪。

  2004年12月,因為日本給李登輝發放簽證,王毅和日本外務省進行多次交涉。他言辭犀利,稱李登輝可能成為“戰爭製造者”,警告日本不要“自食其果”。日本媒體為此批評王毅“過激”,甚至表示“懷疑王大使對日本抱有的善意”。 

  在這一年,中日關係的堅冰日見增厚,日本內閣府的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有親近感的日本民眾比例再創新低,降至38%。

  “過去中日間的問題,更多的是政府間的分歧,對老百姓之間的感情並沒有多少影響。”中國駐日使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但是,冰凍期太長了,輿論也推波助瀾,所以國民感情的因素日見凸現。”

  出使日本前,王毅對國內媒體所說的一番話,或許正鑒於此。“這次赴任將……積極地、廣泛地與日本各界接觸。”他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