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4日電/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正處於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10輪周期中。從2000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周期一改以往短期持續的特點,呈現連續8年高速增長的局面,而且此次增長還在繼續中。這表明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出現了良性大變形。
中國社會科學院4日發布的2008年《經濟藍皮書》作出了上述表述。
據新華社報道,藍皮書指出,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趨勢尚未結束,而在延續之中。在中國以往歷次經濟周期中,上升階段一般只有短短的一兩年,而本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到2007年底已持續8年,即從2000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已連續8年在8%至11%左右的適度增長區間內平穩較快地運行。
這表明,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出現了新的波動形態,或者說出現了良性大變形,即經濟周期波動的上升階段大大延長,經濟在上升通道內持續平穩地高位運行。
藍皮書指出,中國經濟周期波動之所以出現良性大變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供給層面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的引入及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使經濟的供給面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市場供求格局發生了歷史性的根本變化,這有利於延長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支撐經濟在適度高位的持續運行。
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流動、就業結構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經濟的供給面大大改善和提高,而且大量的農民工以及城鎮中的下崗再就業人員等,其勞動力成本很低,使城鎮中廣大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其購買力也較低。
這樣,一般商品供大於求,使物價保持著低穩水平,這也從一個角度解釋了本輪經濟周期中“高增長、低通脹”現象。
從需求層面看,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加快階段,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在相互促進中實現升級,而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相應的產業結構的升級,是中國本輪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重要推動力。
從政策層面看,中國宏觀調控改變了以往在中國經濟全面過熱之後再進行調控的措施,而是及時調控、不斷調控,這有利於防止中國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現象,從而也有利於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延長。
新中國成立後,從1953年起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到2007年,GDP增長率的波動共經歷了10個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