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幸媛人事案,北京固然詫異不解,但關注重點是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馬英九認同“九二共識”、“胡蕭會”共識是否會“跳票”。 |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離五二○不到一個月,這一天,是北京檢驗馬英九對兩岸政策承諾的重大日子,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將是北京與馬英九能否“建立互信”的第一塊試金石。
聯合報報道,三二二大選後,馬英九“內閣”人事任命風風雨雨,任命前台聯“立委”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是想凝聚台灣全民共識、與舊國民黨勢力切割,還是內心想走李登輝早年“隱性台獨”路線,北京靜觀其變,耐心等待。
新局 不急躁穩步走
報道說,馬英九贏得選舉,北京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不管是公開談話或內部會議,都指向一種看法,即兩岸關係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寶貴機遇”,要把握住這個難得機遇。至於如何與馬英九執政團隊互動,共創兩岸新局,北京內部則有不同看法:有主張兩岸快速融冰,台灣只要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大陸連國際空間都可以讓步,甚至應允台灣以“適當名稱”加入國際組織;有主張大陸應謹慎行事、循序漸進,對馬英九還要冷靜觀察,不能操之過急。
從海南“胡蕭會”到北京“連胡會”,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展露對兩岸關係發展中心思想,即不急不躁、穩步前進。北京清楚馬英九上任後,雖然對台“反獨遏獨”已從首要任務退居為次,但統一之路並非暢通無阻,擺在北京面前的,是如何在構建兩岸和平穩定關係的過程中,促進兩岸統一。兩岸的政治分歧與鴻溝,不可因馬英九上台後就消失,發展兩岸關係,還是應該“經貿先行、政治押後”。
對談 正視兩岸現實
報道又說,北京沒有低估兩岸問題的複雜性,從民進黨執政八年後台灣社會的本土意識抬頭,美國與日本等國際力量在台海的因素,馬英九個人特質及他對大陸政府存在“一定看法”等,都可能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絆腳石”。
“建立互信”,是胡錦濤對兩岸關係新十六字方針的第一句,是北京認為避開雙方矛盾和誤解的最重要基礎;建立互信,尤其是高層間的互信,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中之重。博鰲“胡蕭會”,正是胡錦濤與馬蕭間建立直接聯繫管道的重要步驟,這樣一來,兩岸高層不需中間人傳話,可避免有人“假傳聖旨”,造成雙方誤解導致決策錯誤。
協商 雙方策略靈活
至於展開雙方談判協商基礎,“蕭版”與“胡版”十六字方針的“擱置爭議”,即雙方達成默契的靈活策略。北京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復談的基礎,北京所認知的“九二共識”,是“兩岸各自以口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各表一中”。台灣則把“九二共識”解譯為“一中各表”,雙方有交集,也有分歧。這也是“擱置爭議”的精髓所在。
報道說,對北京而言,只要有一個中國的“屋頂”,兩岸就有談判基礎,這就是博鰲“胡蕭會”後,北京在公開宣傳上盡量避免提“一個中國原則”,而以具模糊空間的“九二共識”代替;北京方面也希望台灣盡量不談“一中各表”,採用“九二共識”說法,為彼此留下更廣闊的彈性空間。
賴幸媛人事案,北京固然詫異不解,但關注重點是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馬英九認同“九二共識”、“胡蕭會”共識是否會“跳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