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6日審議並原則通過的《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一系列新的提法、新的要求明示了長三角定位的五大變化。
變化之一:功能定位由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提升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
6日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
“長三角在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相比此前“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的提法,兩字之差,表明中央已經肯定了長三角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正是這樣的功能定位,才要求長三角要“強化服務和輻射功能,充分發揮對周邊地區、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的帶動作用”。
變化之二:發展定位“區域一體化進程”由學術概念成為中央政府確定的區域發展目標。
《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等概念。“這是‘長三角一體化’概念首次進入中央文件,此前的提法為‘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軍說,這意味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概念已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變化之三:產業定位由三二一產業發展序列變為“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根據《指導意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長三角地區要重點抓好十個方面的工作,其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被提至十項工作的首位。對此,多位長三角區域研究專家表示,這一提法為長三角下一步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維則認為,這一提法說明長三角的發展定位已經由之前的以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發展轉變,這符合國際產業發展的趨勢和國際競爭的需要。“發展製造業對於長三角來說,只能是一個階段性過程,現代服務業才是必由之路。”
變化之四:製造業定位由“全球製造業中心”提升為“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全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建設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此前,長三角一直被外界定位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眼下,隨著能源、資源成本的高漲,環境承載力的下降,長三角地區發展低端製造業的優勢大大減弱。區域研究專家朱榮林表示,由於長三角製造業層級比較低,對外依附程度高,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具體方法《指導意見》中也有所體現: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
變化之五:長三角的區域範圍可能由“16城市”擴容至“上海、江蘇和浙江的全部區域”,甚至更廣。
長三角區域的範圍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從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的信息看,長三角的區域範圍已由“16城市”擴容至“上海、江蘇和浙江的全部區域”。會議強調“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時,使用的概念是“江浙滬三省”而非“16城市”。
“在土地、能源、資金壓力下,長三角擴容是自身的需求使然。”郁鴻勝說,不僅如此,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曾要求安徽要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分工,說明中共中央對長三角發揮更大的輻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