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臺灣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指出,阿扁被押,在禁食超過一百小時後,體況日壞而緊急戒護就醫。看著畫面上,他那虛弱臘黃而泛黑的面容,多數人大概都難免心情忐忑;一方面欣慰司法的究責,另方面也對阿扁今日的處境覺得悲憐哀傷。
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糾纏,這種糾纏與衝突主導了台灣的過去,也正左右著現在。它是台灣無法迴避但終究必須跨過的障礙。設若無法跨越,則台灣也就難免更加不堪。
文章指出,任何社會都難免有歷史的傷痕、累積的矛盾等問題,它是人心裡必須用極大努力始能填補的破洞。但由人類普遍的民主經驗,卻早已證明了在民主化之初,利用及剝削這些破洞,始終是煽動家型政治人物的重要資產。煽動政治當道,判斷標準雙重或多重,可解決的舊矛盾被無限放大最後終致不可能解決,有的民主淪為家族及地域的血仇相拚,有的則是黨機器淪為暗殺機器,更壞的則是引發內戰,這都斑斑見諸民主發展史上。
而在台灣,阿扁在這些問題上無疑的有著梟雄級的地位,他嫻熟於將舊矛盾轉化為新資產,這是他一路成長的最大動力。而他付出的代價,則是當他妖魔化過去,他就和被自己妖魔化的對象無異,而變得濫權貪腐,甚至較從前猶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深綠人口中,不就有許多公開或私下宣說“國民黨貪了五十年,阿扁貪又算甚麼”嗎?當感性已被扭曲到如此倒錯的程度,政治怎麼還可能有任何標準?
而今阿扁被押,憂憤及羞怒兼具,又再宣稱“政治迫害”、“司法冤獄”,並展開禁食。這其實仍是過去剝削台灣百姓感情的舊模式,阿扁禁食和蘇陳兩人的絕食,不能說沒有效果,但可以肯定的,隨著時代風向的變化,它的邊際效果已不若預期,而且它只會使政治對決更趨極端,這也不符當今民心的期待。
文章指出,而真正更值得注意的,其實是民進黨這邊經過“挺扁”、“挺貪腐”這種尷尬的兩難立場考驗,終於已在把一切問題導向到“人權”這個層次上而找到了“停損點”。民進黨和阿扁切割嗎?當然沒有。民進黨還繼續“挺扁”、“挺貪腐”嗎?當然也沒有。這是一種高明轉移,把舊問題丟一邊,而在舊問題上找到了新課題。而這也的確向台灣司法檢調系統釋放了一個嚴重的訊息。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始終走得高高低低不平坦,這其實和司法公信力始終無法確立有關。
司法要確立公信力,除了要有職業尊嚴的道德堅持外,它還必須克服許多其他無形的障礙;例如台灣過度發達的名嘴文化,已足以在社會上形成“政治正確”,而這種“政治正確”不但會影響大眾,也同樣可能干擾到司法檢調甚或審判。如何堅守司法程序及事證的嚴格性,遂成了必須有的起碼警覺,否則一旦出現任何差池,不但有違人權及司法公信,甚至還會讓民主發展過程上司法應扮演的重要角色無法出現。蘇治芬案在這方面似乎就產生了爭議。這也就是說,連日以來綠營所提出的“押人取供”、“輿論審判”這些課題,司法體系切莫以“這又是綠營在找題目做文章”而等閒視之。因為它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此,此刻的台灣其實已進入了民主發展最重要的關鍵階段,由於卸任“元首”被押,政治上必將對立更深,再加上絕食禁食等風波加油添火,問題只會更嚴峻。而這種政治惹出來的問題絕不可能靠政治來解決。而必須靠司法以週延無懈可擊的程序,舉證與推理來決定。當司法公信力真能因此而建立,也就是台灣人權及民主有了新希望之時。
民進黨以“人權”為訴求,找到了停損點,並解決了它的道德困境;但人權就是人權,設若又去扯甚麼“新二二八”和“新白色恐怖”,那又成了是在玩弄剝削舊記憶的權力語言遊戲,這當為識者所不取。台灣以過去的矛盾為政治資產的這種階段已持續得太久了,它對民主所造成的妨礙已讓大家都付出日增的代價。讓司法公義及人權這種理性面抬頭,讓扭曲的感性面逐步淡出,蓋只有如此,民主的路才可能繼續向前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