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國《僑報》:中國總理的信心從何而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2 14:58:08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年會上發表特別致辭。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2月2日電/美國《僑報》日前刊出評論文章說,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非常時期,更考驗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甚至影響者。中國總理的信心來自國家實力,更來自清醒的認識——溫家寶所說“這場危機對中國經濟也造成較大衝擊,我們正面臨嚴峻挑戰”,才是建構信心的現實需要。信心當然不該是空喊口號,因為中國人在行動。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歐洲之行被稱作“信心之旅”——他於1月28日在達沃斯發言時表示,當前中國仍然“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信心,由此成了媒體熱詞:有評論認為“中國已成為抗禦危機的信心之源”,《紐約時報》稱“中國總理給達沃斯注入樂觀情緒”;美聯社稱“溫家寶總理給世界經濟論壇帶來謹慎的樂觀”;《福布斯》雜誌文章幹脆以“溫總理說,別擔心”為題……

  可供樂觀的素材的確不少:國內有學者網上辯論中國經濟復甦的時間應該是今年第三季還是第一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中國內需依然旺盛,短期內不存在風險”;半個月前,聯合國報告認為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將達50%。

  在大起大伏的2008年,中國經濟仍創造出9.0%的增長率,而近來國內旅遊系統所公布的一系列“令人欣慰”的節日消費數據,也讓人懷疑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受到了金融海嘯的衝擊?

  縱觀歷次世界性金融或經濟危機,最可怕的確是市場喪失信心。因此,在危機面前“信心與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溫家寶語)。然而,信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信心”不等於絕對樂觀,更不能主觀臆測,信心來自實力,來自於對現實的清醒認識。

  從美國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市場關聯度高的歐美國家大受牽連,但中國也非“一枝獨秀”。一些中國學者和媒體關注中國金融業為何“獨善其身”遠不如深刻了解西方金融危機發生的內因更有價值。西方不亮東方就一定亮嗎?

  經濟結構的不同並不意味著長治久安。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於1月29日在達沃斯論壇上就道出這樣的現實:中國現在的消費規模只有1.5萬億美元,比美國10萬億美元還差得很遠。即使按照每年增長10%-15%的速度計算,也需相當長時間才能達到一定量級。

  在全球金融危機這樣的非常時期,更考驗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甚至影響者。中國總理的信心來自國家實力,更來自清醒的認識——溫家寶所說“這場危機對中國經濟也造成較大衝擊,我們正面臨嚴峻挑戰”,才是建構信心的現實需要。

  信心當然不該是空喊口號,因為中國人在行動。


    相關專題: 溫家寶訪歐 一次展示信心的訪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