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磨擦帶來微妙情緒 中俄民眾要調整心態看對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3 11:47:09  


微妙摩擦難阻中俄兩國人民的友情。圖為2008年7月2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郊區的“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兩個四川地震災區的小姑娘和她們的俄國折紙課老師合影留念。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2月17日,中俄剛剛簽署了兩國間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合作協議,未來20年內俄羅斯向中國提供3億噸石油,以換取中國向俄兩家石油公司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但時隔近1天,俄羅斯媒體就披露了中國貨船被俄艦擊沉的消息,這讓兩國合作的樂觀氣氛變得有些微妙。就此話題,日前《國際先驅導報》聯合新浪網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2萬多中國網民中,有四成都表示出“震驚”和“氣憤”。

  一場突如其來的海上事件,給一向友好的中俄民間情緒帶來了波動。
  
  小磨擦帶來微妙情緒

  長期以來,中俄睦鄰友好,但在兩國民間卻也存在一定的對彼此的微妙情緒,而引發情緒的原因也各異。一些中國人對俄羅斯人有“意見”,起源之一在於俄羅斯“光頭黨”襲擊中國人。據俄媒報道,僅在今年1月份有案可查的種族襲擊事件就多達14起,針對中國人的襲擊也越發殘忍。

  這些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者的行為恰恰是俄羅斯社會矛盾的一個縮影。“他們將一切錯誤歸咎於外國人,”俄羅斯記者斯拉娃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們宣稱中國人向俄羅斯輸出廉價商品和勞動力,並且通過走私造成俄羅斯的“影子經濟”,使俄羅斯損失大量的外匯收入。

  一些俄羅斯人對中國人有“看法”的原因之一在於“灰色清關”現象的存在。據《俄羅斯記者》雜誌調查,2008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貨物走私比例高達65%。
    
  部分俄人有心理落差

  因為對蘇聯“老大哥”視如己出,俄羅斯人來中國總會受到熱情招待,但走在俄羅斯街頭的中國人卻並不踏實,害怕光頭黨,也害怕警察。當年在俄羅斯訪問時,有兩名警察就有意跟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政文室主任潘德禮找茬。“說我的護照有問題。我說,有問題就跟你們去警察局,他們只好作罷。”潘德禮說,其實就是想下班後多撈點錢。而他所接觸的中國商人同樣覺得在俄羅斯“受欺負是家常便飯。”

  事出有因。在俄羅斯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比俄羅斯人過得還富。中俄兩國四千公里邊界上的邊境都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俄國人在跑單幫,大包小包地把中國生產的廉價消費品帶回俄境內轉賣獲利。“有自尊心的俄國人很難咽下這口氣。俄羅斯國內也一直爭論,俄羅斯會不會變成中國的原料附屬國。”潘德禮說。

  這樣心理上的落差蘇聯解體後就已出現。1991年蘇聯解體那年,上海外國語大學老師陸永昌正在莫斯科訪問,他回憶:“那時盧布還沒貶值,在俄羅斯的中國人生活都還不錯,甚至有些人開始擺闊氣。但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人的生活一落千丈,一些俄羅斯人便逐漸產生了對中國人的不滿。”
   
  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 

  當然,毋庸置疑的是,俄羅斯對中國的關注卻在與日俱增。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俄羅斯記者斯拉娃說,每天打開電視,都會看到有關中國的報道,這在十幾年前完全是不可能的。“在俄羅斯媒體上,中國形象是‘五五開’。”斯拉娃說:“在好的方面,中國的經濟文化成就獲得肯定。‘中國是俄羅斯身邊一個強大的夥伴和對手’,而不好的方面就是中國商人將走私的貨物存放在我們的軍營裡,但不能全歸咎於中國人,總不能說是他們自己運進去的。”

  學中文的莫斯科大學學生柳芭長期關注中國新聞,她不無擔心地說:“如果俄羅斯人不能公平地看待問題,網上‘黃禍論’這種論調還是會有人去支持,‘光頭黨’也不會消失。”

  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莫斯科大學政治學教授羅金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俄羅斯更需要尋找夥伴和盟友。“如果考慮得更長遠一些,未來50年,俄羅斯需要恢復經濟、保障地緣安全,中國則需要穩定的能源夥伴。”

  中國人認識不能停留在過去

  化解摩擦的關鍵還在於兩國民間交流。50多年前中蘇文化交流連綿不絕,現在卻冷清許多。因為在國內沒有銷路,上海一些出版社基本不願意出版有關俄羅斯的當代書籍。上海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健榮曾感慨:“蘇聯解體以來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對俄羅斯社會的關注已留下了很多空白,以後該如何彌補?”而這樣的隔閡也會產生更多的不良情緒。

  可是,涉及到心態層面的舉措實施起來遠比想象中艱難,最後還是要求得利益上的平衡。“如果雙方利益一致最好,但現實中往往會不同。如何在分歧中保持共同利益,才是中俄雙方應該共同努力的地方。”盛世良說。

  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為朋友就得兩肋插刀,可在俄羅斯人眼中,其實“一碼事歸一碼事”。俄羅斯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

  “不是說我們給了貸款,人家就會給我們的貨船放行。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誤區。俄羅斯人跟中國人看問題的方式很不相同,他們很看重具體的利益。”俄羅斯問題專家盛世良向《國際先驅導報》舉例說,2007年,在俄羅斯的“中國年”雷聲大雨點小,人家並沒有因為這個就對中國突然多麼地熱愛。“可見,這是我們自身心態的問題,總覺得好就要好一輩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