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美國世界日報4日發表社論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卷的開場白,也是中國民間文學裡的歷史記憶,人人皆可琅琅上口,寓意中國人民對歷史發展的基本認知,即在分合的過程中免不了動武,甚至兵禍連結,老百姓在無可奈何當中只好袖手旁觀,但求歸隱。日前馬英九以分合論述兩岸得以和平解決爭端,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創舉,大家應該有勇氣,把這段歷史寫好。
社論說,馬英九的和平發展論述另借重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概念,並據此印證維護台灣安全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第二道是增加台灣的國際貢獻;第三是國防和外交。並論證兩岸三年來簽訂了15項協定,主要目的就是要兩岸關係制度化,制度化到一個程度後,若是片面改變制度,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準此明顯感受到馬英九有意超越傳統對歷史的認知,即不論分與合,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以制度化的運作避開兵禍,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創舉;且有警告民進黨不得在此兩岸和解的議題上胡作非為。再就分合的命題論,在一治一亂的循環圈裡,究竟應追求分還是合,桃花源裡“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歸隱思維,在現實世界裡是否還有可能;反之,又如何正面對待統一的命題。
社論說,凡我中華子民相信都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而且相信其中絕大多數,無不盼望分久必合。即大歷史的發展固然分合不定,一個和平的統一,總比分裂的和平要來得更能創造生活福祉。是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論述,在循環論述當中其實意含著對和平統一的期待,從而希望盡早結束分裂。如果不能躲進桃花源,有分就會有爭,就有可能爆發衝突。
但馬英九似尚未能超越現實,即尚未能帶領台灣人民從和平分裂轉入和平統一的方向,仍停留在對兩岸現實的自我肯定。若從兩岸不同階段的互動觀察,兩岸由衝突、對峙進入和平對話及和平互動階段,兩兩相較當然值得珍惜眼前的和平。但和平之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不必然保證兩岸和平可以長久維繫分裂的局面,且會因和平的到來,形成對統一的迫切感。
身為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敢於回歸傳統歷史記憶論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應給予肯定。而且要指出,“合久必分”是起始句,“分久必合”是結語,也是結論。就複辭篇議論,認知重點要放在“分久必合”的回歸性論述上,等於馬英九已間接認肯終極統一,認肯統一的時機終必到來。在台灣大選前半年,也在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定一周年和開放大陸觀光客自由行的同時,馬英九的“分久必合”,其實是在傳達重要的訊息。
社論說,最近甚囂塵上的“兩個中國”和“一國兩府”論,當事人皆站出來否認,但不必懷疑,不論是北京或華府,基於各別的利害考量,都期待台灣朝野之於兩岸關係能傳達出明確的政策表述。而美中之間對台灣的未來若有政策上的異同,其實就是分與合的拉鋸。馬英九既有“分久必合”的論述,又有三道防線論,依然依賴美國對台軍售,這種帶有實踐性矛盾的表述,正是分合交纏的寫照。
社論說,明年台灣大選,就藍綠分野觀察,兩岸議題仍是關鍵,而且可能衍生出更多議題,例如誰才是兩岸和解的既得利益者。再就藍綠分野觀察,綠營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否定“一個中國”的原則,相較於馬英九的“分久必合”,自是鮮明對照,也會是大選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