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9月2日文章】題:“9.11”周年紀念:再過十年,這也許不像歷史的轉折點(作者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
“9.11”事件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畢竟,1939 年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比一戰結束剛滿十年時已大為不同。
正如我在《權力的未來》一書中所講,本世紀一次大的權力轉移是非國家角色權力增強,而“9.11”事件是這個長期趨勢的明顯例證。
2001年,非國家角色的襲擊造成的美國死亡人數超過了1941年一個政府對珍珠港的襲擊。但是這種“戰爭私有化”在“9.11”前就出現了,而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的一些報告就對此提出了警告。
“9.11”事件的長期影響取決於美國如何反應以及它從中汲取的教訓。在過去十年間,美國學會了認真對待這一新威脅,並改進了安全程序,做到有能力防止“9. 11”事件重演。所有這些都是有益的。
但是關於恐怖主義,還存在一個更大的問題。分析家們往往認為勝利屬於力量大,即硬實力強的一方,但是在信息時代,成功還取決於誰有一個更好的說法。
不同的說法在起作用。恐怖主義是關於說法和政治性效果的。小的角色在軍事實力上無法與大角色競爭,但是可以利用暴力行為來確立世界議程,並形成影響其目標軟實力的說法。
再者,像日本柔術一樣,它可以試圖誘使大角色自我傷害。在這方面,本. 拉登成功了。投入很小,他卻弄出了很大的動靜,但是他也得到了幫助。
2001年9月11日的危機給喬治.W. 布什帶來了發表新說法和本世紀外交政策設想的機會。但是有效的設想要兼有鼓動性和可行性。布什自視是一個扭轉乾坤的領導人。正如《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所言:“他喜好大刀闊斧。這是出兵伊拉克的關鍵。”難以想象,如果沒有“9.11”事件,美國會發動伊拉克戰爭。
然而,由於沒有理解更為廣泛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布什的戰略讓局面更糟。不管除掉薩達姆.侯賽因有多少好處,但沒有解決恐怖主義問題,而且付出的代價遠超得到的好處。伊拉克戰爭數萬億美元的代價是造成今天困擾美國的預算赤字的原因之一,而本.拉登不僅能夠損傷美國的軟實力,也能傷及美國的硬實力。
但是“9.11”事件真正的代價可能是機遇的喪失。本世紀頭十年大部分時間,在世界經濟重心逐漸轉向亞洲時,美國卻陷入一場在中東自找的錯誤戰爭。
“9.11”的教訓是,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軍事硬實力用於對付本.拉登這樣難纏的人是必要的,但選擇目標必須慎重,通過思想和合法性這樣的軟實力在同 “基地”組織及其效仿者爭奪穆斯林主流民眾的人心方面同樣重要。
所幸的是,“9.11”後美國的戰略開始改變。要回答這個有關歷史的長遠的問題,就要看我們能否在反恐方面推行軟硬實力兼顧的戰咯,避免捲入地面占領戰,重視保持美國的經濟實力。
如果是這樣的話,“9.11”事件在其20周年紀念日到來時,將不那麼像歷史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