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馬伯庸7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無意間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公眾平時不太會留意到的領域,而潛伏在這個領域背後的“國寶幫”也一不小心露出了半截粗黑的大腿。
從網上曝光的該博物館“文物”展品照片看,簡直是醜不忍睹,連仿品都算不上,稍有歷史文化知識的成年人都能看出問題。然而當事人或者有關聯的人明知虛假,卻依然敢於花費5000多萬建立這個博物館,而且居然獲得了諸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級科普基地等官方頭銜。這就不僅是“皇帝的新裝”那麼簡單。
央視主播張泉靈在轉發馬伯庸這條長微博時評論道,“馬先生實在無需跑那麼遠,話說北京就有這麼一家。有金鏤玉衣三套,玉制三星堆面具若干,還有漢代人睡在唐朝床上的造型枕頭一個……”。而在微博上,有部分網友也表示當地也有類似雷人的博物館,很顯然,在全國範圍內,像冀寶齋這樣的博物館並不僅僅只有一家。
俗話說:那裡有利益,那裡就有江湖,利益無處不在,江湖也就無處不在。而利益,對於普通人來說,不外乎名與利,在“國寶幫”背後,也隱然藏匿著一個名與利的江湖,而且深不見底。
在近年藝術市場水漲船高,各項拍賣紀錄不斷被刷新的情況下,追求文物收藏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已經是部分人的主要目標:窮人指望著淘寶一夜暴富,富人指望著通過藝術品來獲取巨額利益,這種利益不僅僅是直白的金錢,也包括通過捐獻來獲得其他利益。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表示,“大部分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年11月,台灣收藏家曹興誠也曾在公開場合披露部分博物館贋品泛濫,他直言在南方一家以古玉、青銅器收藏為主的私人博物館中發現絕大多數標為商代、周代、漢代的藏品是現代仿品且手段相當拙劣。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就有有很多人以捐贈博物館藏品為名,蓋一個假博物館,然後跟政府換土地資源。
“國寶幫”通常會以一個收藏了大量“國寶”的藏家為中心,組成一個小圈子。這些資金充裕而剛入收藏行業的新手成為了“國寶幫”的目標,這些“大藏家”往往資金充裕,動輒幾十萬幾百萬購買,這就在這個“大藏家”背後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就好像圍繞在冀寶齋王宗泉身邊的文物販子、制假者和鑒定專家一樣,他們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共同忽悠他不斷的掏錢購買贋品。與以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忽悠方式不同,這個利益集團更多的是採取做局的方式來忽悠有錢的藏家,給剛涉入收藏行業的大藏家們灌輸一些錯誤的理論,讓他們養成錯誤的收藏觀念。最終把王宗泉忽悠成了河南最大的“國寶幫”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