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环球时报) |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北約東擴不斷加劇俄羅斯的“被包圍感”,迫使俄強烈反彈。看似俄羅斯手中還有牌——以核力量為支柱的軍力,但那不過是最後一張而已。經濟衰退且遭受制裁的俄在西方咄咄逼人的進取中,其實已無太多還手之力。
北約國家很清楚,保持對俄羅斯的壓力是一種重要態勢。冷戰結束後,北約通過數次戰略調整,將戰略重點從實施“集體防禦”轉為“捍衛共同利益”,它因此更需要借助外部的戰略刺激,為突破傳統的軍事活動範圍提供更多理由,將區域外的危機轉換成內部的整合力。
眼下,歐洲面臨的威脅並沒有完全消退,但威脅的來源變得更加複雜。美歐精英深知,應對英國脫歐、恐怖襲擊、經濟不振和難民危機這些令人焦頭爛額的難題,必須依賴在軍事和政治上維持地區穩定的兩大支柱——北約和歐盟。由於北約基本架構是建立在軍事盟國基礎之上的,在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同時,也就加深了北約內部的團結。
對美國來說,歐洲盟國的危機更像是鞏固其主導地位的機會,維繫盟友關係比以往更加重要。美國外交家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相比於俄羅斯和中國,美國的戰略優勢在於,美國在歐洲和亞洲都有同盟國,而俄羅斯和中國沒有。所以我們應該繼續穩固合作夥伴關係。”
軍事盟友的作用使得美國更容易運用離岸操控的手段,來加強其主導力和影響力。美國這些年來也一直是這麼做的。隨之而來的是,渲染和誇大外部威脅成為美國的慣常作法。對此,普京心知肚明:“某超級大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嚇唬盟國擴大北約,讓北約的武器裝備和兵力接近我們的邊境”。
任何一個軍事組織都會具有一個明確或潛在的打擊目標。世界上所有的軍事集團都是封閉的、排他的,戰機和大炮絕對不是用來作擺設的。實際上,只要有軍事集團存在,任何地區就不可能有一個所有國家共同參與合作的安全體系。以軍事同盟形式維護的安全因此只能是一種脆弱的安全,一種對別人的不安全。
美國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利用軍事盟國來維護安全的做法,本質上只會使這一地區更不安寧。這個道理,中國人在南海問題上就已經看得很清楚。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