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所見所聞:商丘幹部很忙。
一位幹部連續多天參加治污,累得暈倒路邊。一位區長說:“區裡的幹部好像都‘神經’了,時時刻刻盯著手機裡的大氣監測軟件。”一位副市長很焦急:“市裡的樓頂,我們隔幾天都要衝洗一次!”今年4月28日,商丘市被環保部約談,全市頓時“壓力山大”。環保局幹部說,能想到的地方、能上的手段全用上了,連露天燒烤都取締了,“恨不得拿塊兒抹布,每天把馬路擦一遍”。
商丘幹部很鬱悶。即便如此,污染指數仍然“久攻不下”。商丘是農業大市,幾乎沒有大型電廠和化工企業,污染到底來自何方,主要污染物到底是什麼?除了“揚塵”這個看得見的污染物,其他至今不明。在商丘,看到的多是辛苦和無奈。
商丘的困頓,是我省不少市、縣治污的縮影。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動員會議”要求各地“精准治污”,正是把准了當前治污工作的“脈”。
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商丘的緊迫感、責任心和幹勁,無此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面貌;同時,更需要科學的分析,需要專家學者的指導,需要專業隊伍的實施。治污是科學,除了目擊可見的揚塵污染之類,多數治理方案都應建立在數據分析基礎上。污染物成分分析必須靠設備,憑“感覺”定方向有可能南轅北轍。
有環保人士說,大氣成分分析設備價格不菲。他建議,將全省分為幾大片區,各片區配備一套先進設備,統一收集、及時發布,既提高了治污精准度,也壓縮了開支。此言在理。
講科學、講數據、講專業、講技術,與發動群衆、全民參與并不矛盾。在科學指導和技術支持下的群衆參與,最有希望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大氣污染延續多年,是多重因素累加的後果。我省“攻堅戰動員會”提出“六控”:控塵、控煤、控車、控油、控排、控燒。“六控”對象,具體到每個市、縣區,差異很大。有的根在燃煤,有的根在排放;有季節性的,有長期性的……中央再三強調,深化改革要“以問題為導向”。治污也如此,找准問題,導向就在其中了。(來源:駐馬店網 作者:駐馬店網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