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14 11:47:04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衆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衆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昨天,媒體報道說,有13位學者站出來實名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他們沒能“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從而認為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

  今年5月初,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Nature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聲稱發現了基因編輯的新方法“NgAgo”。相關報道稱,這個成果相當於諾貝爾獎的水准。稍後就有人質疑這個所謂的新方法,“實驗沒法重複”。這一質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科研造假”,遂成了新聞熱點。

  這一新聞熱點的形成,是國人“諾獎情結”或“諾獎焦慮”與科研純潔性焦慮等多重情緒叠加并相互作用的結果。屠呦呦的獲獎,引燃了人們對中國科研人員獲得諾貝爾獎的更大希望;而韓春雨取得諾貝爾獎水平的科研成果,讓國人感到離再獲諾獎已近在咫尺。這個時候,韓春雨基因編輯方法如果因為在科研界內部遭到質疑而背上造假嫌疑,無疑是往熱油鍋潑冷水。

  但是,因為有質疑而立即斷言其造假,未免過於草率。任何一個科研課題,不論複雜程度如何,都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以其各個子項的成功為前提的,其保障條件的複雜不是我們外行可以想象的。任何一個細節的疏忽,完全可能導致失敗或將科研引向預想之外的方向。無論是韓春雨的研究,還是對韓春雨的質疑,都是如此。12位科學家的實驗結果為什麼與韓春雨不一樣?按照韓春雨此前的表示,他獲悉已有研究者成功地重複了他的研究,并將實名公開。

  鑒於此,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必有一方造假——非黑即白的思維排除了第三種可能:或是實驗條件,或是實驗過程,其中會不會有細微的區別導致了結果的區別?這需要科學界按照科學原則組織各方認可的檢驗,或者要給持不同意見的各方以時間,可能時機成熟的時候結果就有了。

  所謂科學共同體,它的形成和存在不是基於利益,而是基於共同的行為准則:求真。科學事業既以人類共同福祉為追求,必然以真實為科學界的共同底綫。任何違背真實原則的行為,都是對科學的背叛,對科學家自己的使命的背叛。不管是力挺韓春雨還是質疑韓春雨,只要動機是真誠的,實驗行為是真實的,都是從不同的方向和立場在維護科學共同體,維護公共利益而非小團體利益,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如果這種科學的態度受到足够的保護、尊重并發揚光大,成為所有科研人員以及科研事業領導者、管理者的自覺行動,諾貝爾獎也就不可能令我們如此焦慮了。(來源:錢江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