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9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題為「“油荒”罪魁禍首是行業雙軌制」的社論說,是國際上的市場經濟和國內部分行業的計劃經濟的特殊雙軌制,導致中國的石油領域長期存在不合理的分配體制。
面對一些地區加油站出現的排隊加油現象,人們給出了不同解釋。有人認為,這是中石化、中石油壟斷的結果;也有人認為,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中國石油市場難以幸免;還有人認為,中國石油生產和銷售的鏈條不合理,在某些環節出現了批零價格倒掛的情況,導致成品油零售企業待價而沽。甚至還有惡意揣測,認為中石油為了漲價,故意制造油荒。
社論表示,這些議論可能都不無道理,但未免淺表化。中國的石油供應量隨著經濟的增長不斷上升,即使中石油和中石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控制了中國的成品油銷售總量,但在國家尚未完全放開成品油市場價格的今天,如果中石油和中石化存量充足,國家發改委一定會敦促企業保証石油供應。事實上,兩家公司已通過正常渠道,向上海等成品油短缺地區追加了供應量。從長期來看,中國的石油供應體制確實存在壟斷現象,但在成品油普遍短缺的現在,壟斷企業不敢造次,只會保証市場成品油供應安全。
社論說,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企業掌握石油儲備不足,或者供應鏈條出現斷裂情況,那麼,即使中石油和中石化服從政府安排,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石油短缺問題。
社論指出,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是導致石油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但和世界其他國家市場一樣,中國市場對石油需求的剛性約束長期存在。如果中國的整個經濟能融入到世界經濟循環之中,那麼中國成品油供應短缺問題,也會隨著國際市場上資源的流動而逐漸解決。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沿海地區兩頭對外的經濟增長模式,掩蓋了仍然相對封閉的實質。中國還需進一步完全融入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特別是在能源領域參與國際競爭,受到許多非經濟因素的制約。如果沒有看到這些,那麼可能會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在石油供應上,中國經濟也許不是開放過度,而是開放不夠。
中國石油行業,其實遇到了一個兩難問題:如果全面與國際接軌,那麼必須承受國際市場特別是能源市場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如果選擇相對開放的戰略,那麼必須善於克服內部體制運行中所面臨的瓶頸制約因素,於是選擇了一條相對開放的戰略。
在供應環節,面向海外,企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獲取相應的利益。可是在國內,相對的封閉性決定了石油壟斷企業缺乏強勁的競爭對手。而石油企業在國內市場上的壟斷行為,產生了高額的壟斷利潤;高額的壟斷利潤導致石油企業缺乏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內石油企業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如果完全與國際接軌,打破國內石油供應的壟斷局面,那麼或許在短期內不能解決石油短缺的問題,但至少不會出現成品油降價無利可圖的現象。
社論認為,正是這種國際上的市場經濟和國內部分行業的計劃經濟的特殊雙軌制,才導致中國的石油領域長期存在不合理的分配體制。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在一夜之間引入海內外的競爭者,而應該從提高石油行業的生產效率入手,盡量減少在國內流通領域出現的跑冒滴漏現象。
只有這樣,才能緩解中國當前所面臨的石油供應狀況。
通俗地說,既然在國際市場這個油鍋裡中國分配數額有限,那麼,中國的掌勺者必須保証獲取相應份額後,不會因為手腳不穩而造成損失。社論表示,從短期來看,除了國家直接統籌調撥,很難解決大面積的石油供應短缺問題。可是這樣一來,不免有回歸到計劃經濟的嫌疑。但是,既然人們沒有把蛋糕做大,分配的時候更加合理些也是無奈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