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喀麥隆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La R?publique du Cameroun)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左至右由綠、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紅色部分中間有一顆黃色五角星。綠色象征南部赤道雨林的熱帶植物,還象征人民對幸福未來的希望﹔黃色象征北部草原和礦產資源,也象征給人民帶來幸福的太陽光輝﹔紅色象征聯合統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征國家的統一。
國徽
為盾徽。盾面由國旗三色構成。中間紅色錐形代表喀麥隆火山,這是國家的象征﹔其中的藍色圖案為喀麥隆國土輪廓﹔藍色圖案前有一把利劍和一副天平,象征政治平等和團結。盾面左上角有一顆黃色五角星,象征喀麥隆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盾徽背后交叉著兩把束棒,這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採用的標志之一,是權威的象征。盾徽上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喀麥隆共和國”,下端的綬帶上寫著“和平、勤勞、祖國”。
獨立
日1月1日(1960年)
國慶日
5月20日(1972年)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04年12月8日組成,共60人。包括總理、副總理各1人、國務部長6名、部長33名、部長級代表9名和國務秘書10名。主要成員如下:總理伊諾尼·埃弗拉伊姆(INONI EPHRAIM),副總理兼司法、掌璽國務部長阿馬杜·阿裡(AMADOU ALI)。
司法機構
司法權由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各級法庭行使。總統任命法官。最高司法會議協助總統工作。最高法院院長阿列克西·迪邦達·姆埃爾(Alexis DIPANDA MOUELLE),總檢察長馬丁·利蘇克·穆隆 (Martin RISSOUCK MOULONG)。
軍事
1960年獨立后建軍。武裝力量由陸、海、空軍和憲兵組成。總統為全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2001年7月,喀軍隊實行重大改革,建立總統-國防部長-大軍區司令-省軍區司令的垂直領導體制。全國分為三個多軍種大軍區,司令部分別設在雅溫得、杜阿拉和加魯阿,這三地還設立三個憲兵軍區。十個省內設立十個陸軍防區。總參謀長勒內·克羅德·梅卡少將(Rene Claude MEKA)。2002年,喀總兵力23100人,其中陸軍12500人,海軍1300人,空軍300人,憲兵9000人。2004年度國防預算1168.08億非洲法郎,佔國家總預算的14.42%,同比增長6.6%。
國家政要
總統保羅·比亞(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1988、1992、1997年、2004年連任﹔總理彼得·穆鬆格( Peter Mafany Musonge ),1996年9月任職。
自然地理
面積475650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466050平方公裡,海域面積9600平方公裡。位於非洲中西部,西南瀕幾內亞灣,西接尼日利亞,東北界乍得,東與中非共和國、剛果為鄰,南與加蓬、赤道幾內亞毗連。海岸線長354公裡。境內大部地區為高原,平原僅佔國土的12%。西南沿海為平原,南北縱長﹔東南為喀麥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澤和濕地﹔北部貝努埃河—乍得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達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麥隆火山山地多錐形火山體,一般海拔2000米。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國、西非地區的最高峰。薩納河是第一大河,此外還有尼昂河、洛貢河、貝努埃河等。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屬典型的赤道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往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喀麥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1萬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人口
1640萬(2004年)。全國約有200多個部族,主要有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包括芳族和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包括杜阿拉族)。與此相應,全國共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均無文字。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富拉尼語、雅溫得語、杜阿拉語和巴米累克語,均無文字。富爾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蘭教(約佔全國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區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佔35%)﹔內地及邊遠地區仍信奉拜物教(45%)。
首都
雅溫得(Yaounde)。人口:160萬(2004年)。年均氣溫24. 9℃。坐落在喀麥隆中部高原偏南的丘陵地區,全城滿目青翠,獨具風光。
簡史
自公元5世紀起,境內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國和部落聯盟國家。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16世紀起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繼入侵。1884年德國迫使喀西部沿海地區的杜阿拉國王簽訂“保護條約”。使該地區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並於1902年吞並了喀全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軍隊分別佔領了喀麥隆。1919年,喀麥隆分成兩個地區,東部地區由法國佔領,西部由英國佔領。1922年,國際聯盟將東、西喀麥隆分別交由英、法“委任統治”。1946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東、西喀由英、法“托管”。1960年1月1日,東喀麥隆(法國托管區)宣布獨立,定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阿希喬出任總統。1961年2月,喀英托管區北部和南部分別舉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並入尼日利亞,10月1日南部與喀麥隆共和國合並,組成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72年5月取消聯邦制,改名為喀麥隆聯合共和國。1984年又改為喀麥隆共和國。1982年11月阿希喬辭職。保羅·比亞繼任總統。1984年1月改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1995年11月1日加入英聯邦。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10個省(極北省、北部省、阿達馬瓦省、東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濱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個州,268個區,54個縣。
政治
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主持最高國防會議、最高司法會議和部際有關國際關系問題的會議。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7年,可連任一屆。總統缺席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經濟
喀麥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是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喀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鐵。此外還有鈾、黃金、鑽石、銅、鋅、鉛、錳、白鎢、鉬、鎳等。石油儲量估計為1.03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100億立方米。森林面積2200多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42%,可採材面積約1690萬公頃,木材蓄積總量40億立方米。喀麥隆跨赤道雨林和熱帶草原兩個氣候帶,氣溫和降水條件均十分優越,其水力資源豐富,佔全世界的3%,這給喀麥隆以農業為主的國民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而獨立后的“綠色革命”計劃更給農業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喀麥隆一躍而成為非洲大陸的“魚米之鄉”。工業發展較快,初步形成以農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工業水平居非洲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飲料、卷煙、紡織、服裝、造紙、建材、化工、煉鋁、電力、石油開採與加工、木材開採與加工等。喀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71%,耕地面積佔全國的18%,糧食自給率達到97%,這在糧食問題嚴重的非洲可說是奇跡。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5%。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薯類、芭蕉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可可(居世界第五位)、咖啡、棉花、花生、油棕等。喀麥隆的森林覆蓋率為40%,總面積2197萬公頃,其中可開採面積1740萬公頃,林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木材及木材加工品出口收入佔出口總額的20%。喀麥隆的漁業和畜牧業也十分興旺。旅游資源豐富,有“微型非洲”之稱。主要旅游點有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達等天然動物園。喀麥隆人文景觀豐富,各部族沿襲著古老的習俗與文化。至今仍保留著古代社會體制和傳統生活方式的巴蒙王國對世人充滿誘惑力。
人民生活
2004年,喀在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中位居148位。喀工資水平大致為:最低工資3萬非洲法郎,辦事員月工資5萬,管理人員10萬,公職人員30萬,部級官員50-90萬,但實際各地區和部門工資很不統一,相差懸殊。喀麥隆是中部非洲地區醫療狀況相對較好的國家。2005年用於醫療的公共開支為1.15億美元,佔政府指出總額的3.45%。喀有國家級醫院7所、省級醫院11所、州級醫院39所、區級醫院131所、醫療中心和醫療點1456個,藥店約400家。全國公共醫療機構共有醫生1007人、護士4998人,平均每10萬人有7名醫生。兒童死亡率7.7%(2004年)。86.2%的城市人口和31.3%的農村居民享有清潔飲用水。愛滋病感染情況近年加劇,2004年全國約有150萬艾滋病感染者,佔全部人口的12%。
文化教育
國家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全國人口文盲率為24.2%(200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為83.3%(1999年),其中男86.6%,女79.7%。近幾年來,教育經費在政府各部的預算份額中一直保持首位。全國有公、私立中、小學校、技校和幼兒學校等約1.1萬所,中小學教師近7萬名,在校學生約270萬。高等院校有雅溫得一大、二大、杜阿拉、德昌、恩岡德雷、布埃阿6所綜合性大學以及國家行政司法學校、青年和體育學院、國家高等郵電學校、公共管理高等學院等高等院校。2002年在校大學生67000人。
新聞出版
喀有報刊90余種。主要有:《喀麥隆論壇報》,1974年7月1日創刊,全國性官方報紙、《團結報》、《喀麥隆共和國公報》、《喀麥隆新聞》、《行動報》和《新周末論壇報》。喀民辦報刊近80種,《信使報》、《戰斗報》、《民進盟新聞》、《民盟新聞》和《喀麥隆之聲》。喀麥隆新聞出版社成立於1977年7月,其前身為喀麥隆通訊社。喀麥隆廣播電台用法、英和6種地方語言廣播。地方電台有:布埃阿、杜阿拉、加魯阿、貝爾圖阿、巴富薩姆、巴門達、恩岡代雷和雅溫得電台等。喀麥隆國家電視台1986年4月建立,發射網可覆蓋全國領土的80%,1988年1月建成全國電視制作中心。
外交
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靈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積極推動非洲團結和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相互寬容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強調促進發展才能保証和平與民主,而發展隻有在安全和平的環境中才能進行。支持建立地區經濟一體化和集體安全機制,努力實現合作伙伴多樣化。
與中國關系
1971年3月26日,喀麥隆與中國建交以來高層互訪不斷,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