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者在CSIS就一帶一路對美方交流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
中評社華盛頓4月22日電(記者 余東暉)自從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連同亞投行成立,這個英文名叫“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OBOR)的計劃,在美國智庫越來越熱乎起來。過去不到一個月,已有連續3場專題研討會在華府舉行,各種場合也經常提到中國的OBOR倡議。許多美國學者雖不將之視為中國對世界現存經濟體系的顛覆,甚至欣喜地從中看到美中合作的機會,但對中國主導的這個宏大計劃到底意欲何為?能否按規則行事?能否執行高標準?依然心存擔憂。
不是新版“馬歇爾計劃”
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有西方學者便將之比作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更多的西方學者擔心,中國是否借助“一帶一路”,要在歐亞大陸另起爐灶,排斥美國的經濟影響力。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西方學者逐漸看淡這個計劃的地緣戰略意義,更多看到其經濟與商業意義。
在最新由“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發布的中國“一帶一路”專題報告中,PIIE訪問學者、經濟學家詹科夫(Simeon Djankov)指出,不要將“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類比,因為“馬歇爾計劃”除了美國幫助歐洲重建戰後經濟,為美國商品進入歐洲市場掃清障礙外,也防止共產主義擴散的戰略意圖,而“一帶一路”主要是商業行為,旨在鞏固中國在全世界的經濟利益,並為中國公司走出去提供商業機會。
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3月份推出的“一帶一路”專題報告中,中國問題專家張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指出,“一帶一路”是伴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走出去”戰略的象徵,它不僅代表著一個充滿活力的、更加專注的、協調更好的擴大中國海外影響力的努力,也與國內的投資驅動相伴。“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提出的推進國家復興和鞏固中國世界領導地位的“中國夢”的具體體現。
張克斯表示,“一帶一路”當然帶有地緣戰略的成分,但外國觀察家、特別是美國觀察家對地緣戰略元素可能過度解讀了。他認為,“一帶一路”似乎為推進中國關鍵的經濟目標而設置,而不是為了實現地緣戰略雄心。“一帶一路”也提供一個幫助吸收中國過剩產能的機會,國有企業可借此獲得新生機,並作為國有大企業形成國際競爭力的實驗室。他說,通過這個計劃,中共尋求加強正在出現的一個全球說法--中國正邁向全球經濟引力、力量和影響力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