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2月號,總第9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三合一選後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系
主 辦:中國評論月刊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
    中華歐亞基金會

顧 問:徐 鷹(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張五岳(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

策 劃:郭偉峰(中國評論月刊社長)
    周建閩(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高士恩(中華歐亞基金會副執行長)

評論員:鄭運鵬(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賴士葆(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朱 甌(親民黨副秘書長)
    李先仁(台聯政策會執行長、立法院黨團主任)
    賴怡忠(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侯漢君(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執行人:羅祥喜(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
    王 平(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
    張仕賢(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秘書長)

時 間:二OO六年第二次座談會(總第九十八次)
地 點:中華歐亞基金會籌策軒


會議現場


  張五岳:開場白




  我們今天非常榮幸,中華歐亞基金會、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能夠與《中國評論》共同舉辦這樣一場論壇。論壇的整理稿將刊載在《中國評論》上。大家都很清楚,《中國評論》月刊是目前唯一可以在兩岸四地都公開發行的思想性、評論性雜志。

  中國評論除了這份刊物外,還新辦了一個中評網。中評網在香港運作,是目前唯一在大陸能夠點擊到的、最多台灣及兩岸關係新聞及新聞評論的海外新聞網站。

  我們論討的內容,依照事先擬定的提綱,大致有兩個重點:第一,三合一選舉結果,究竟對台灣內部的政局發展及未來的兩岸互動,可能產生哪些比較值得特別注意的深遠影響;第二,這樣的選舉結果,對短中期的台灣政經發展,或者短中期的兩岸關係發展,有沒有哪些因素值得提出來作一些觀察的。當然,我相信大家的專業素養,也可以從個人的角度來解讀、觀察台灣內部的政局,或者觀察兩岸關係,有哪些重要的指標,或重要的因素,值得大家進一步來省思跟探討的。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祇代表個人,但是由於大家獨特的背景,因此會比其他人更清楚瞭解各自政黨或智庫對相關問題的解讀。我相信,在大家精緻性智慧的啟發之下,我們這個論壇會辦得很成功。

  鄭運鵬:三合一選舉實際上是期中選舉




  去年底的三合一選舉,本來是一場台灣的地方性選舉,談的主要是內政方面做得好不好,比如弊案、經濟問題等,跟兩岸沒有關係。這次選舉開始跟兩岸有關係,是從陳水扁總統輔選卡車啟動開始的。他後來還說過如果國民黨獲勝兩岸關係會緊縮這類的話,競選主調進一步由內政延燒到兩岸。

  選舉由內政延燒到兩岸議題,是因為民進黨在內政議題上幾乎垮台,幾乎崩盤。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才會由總統個人來發動,把縣市長的選舉跟兩岸問題和兩岸政策掛上鉤企圖脫困。所以這個部分其實並不是民進黨本身在中央黨部或者在各候選人的利基設計上面出現的。我認為,總統或他的幕僚在決策上面,扮演了相當大的角色。所以民進黨這次選舉的失敗,不應該將其定位為在兩岸問題上挫敗。

  選舉結果,國民黨十四席,民進黨六席;但在這麼慘的狀況之下,民進黨還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得票率。有些人認為值得安慰,但我認為這個數字意義不大,因為我認為沒有成長就是失敗,更不要說民進黨是往後退,所以沒有甚麼好解釋的。但是我認為,如果不是三合一選舉,或者查賄更有效果的話,民進黨增加兩個縣市長席位是合理的,這兩個縣是宜蘭跟澎湖。但是,即使民進黨縣市長的席位由六席增加到八席,與國民黨的十四席相比,民進黨還是輸,祗是好看一點而已。

  對於得票率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一,我認為民進黨還可以再提高一個百分點,到百分之四十二,這是技術可操作的部分。可以操作在哪兒呢?我認為在主要選區候選人的份量上可以再往上提升。而所謂主要選區,第一個是台北縣,我認為羅文嘉輩份還太低;如果換了其他人,比如說像蘇嘉全,或陳菊,得票數至少會增加幾萬票。此外,桃園縣和台中縣市也太弱。這幾個人口比較多的縣市,如果民進黨候選人的份量能夠提高,即使跟國民黨地方型的縣市長候選人相比還不對等,民進黨可能還是輸,但得票率會往上提升,大概還可以再往上提升百分之一左右。

  總統、總統府方面把這次三合一選舉,定調為地方選舉,不是期中選舉。我認為這樣的定調是完全錯誤的。雖然台灣沒有期中選舉,而且這次選舉又沒有台北、高雄兩市,但因為此次三合一選舉剛好差不多在總統任期的一半期間,實質上應該算是一次期中選舉,而從總統在選後對閣揆任命上的處理,實際上也是把這次當作期中考。

  尋求和解、裂解不成之後
  應找各政黨進行公開談判

  但是如果把這次選舉視作期中選舉,我認為總統在選後這段時間的決策是非常的不清楚、是失敗的。從元旦文告可以看出,陳水扁完全沒有碰觸到內閣改組的問題;有講到清廉問題,但清廉問題跟組閣還是沒有關係的嘛,何況真正的清廉問題,在社會上普遍認為總統在縱容相關的人,並非閣員。坦白說,我認為他在文告中沒有碰觸改組問題的原因是,他還不知道怎麼做,或者說他的計劃進行到一半,所以不能講;總統還是希望透過個人運作的方式,再尋求突破。

  從選後的一些動作來看,陳總統先是希望尋求朝野和解;當和解不成的時候,就尋求裂解,現在看起來是走到裂解這一步,但好像進行不下去了。如果這些過程都是事實的話,那麼期中考的說法就更加成立(雖然總統憲制上沒有規定),總統必須釋出部分權力。我的看法是,既然和解不成,裂解也不成,總統就應該公開與在野黨來談組閣的問題,進行公開談判;陳水扁應該把所有主要政黨找來談,尋求共識,看該怎麼做,而不是陳水扁跟馬英九見面就可以解決的。

  我認為,情勢會逼得總統和民進黨走向跟所有政黨公開談判。所以,從和解、裂解到現在裂解不成,民進黨繼續干下去,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畢竟陳總統在選後的一些動作表明,他認為應該釋出部分組閣權;這個前提是存在的,祇是他的手段沒辦法成功。如果他認為私人接觸行不通就回到老路繼續做的話,朝小野大的局面會繼續僵持下去,我認為這樣是一個沒有誠信的政治運作;朝野應該走向公開談判的路,把所有政黨找來,就台灣的政治體制問題進行談判。這樣,既可幫民進黨,也可幫陳總統解套。

  朝野談判應該不會碰觸國家定位問題,各黨的共識直接處理的是台灣的政治結構問題。因此,我認為如果總統要給民進黨一個好方向的話,就需要把修憲跟內閣改組,以及政黨之間的關係,一並處理,用公開談判的方式去處理。我希望民意可以逼迫總統正視在裂解不成、和解也不成之後,尋求突破政治僵局的方法。

  前幾年沒有做好有效管理
  綠營抱怨很多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我先報告一下所接觸的背景資料。總統在元旦文告中,將原來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我自己接觸了一些在前幾年有相當權力的、行政院裡面的兩岸關係主管,他們認為這幾年的有效管理,根本就沒有在管理。因此,我認這是總統文告裡面在這裡做文章的一個前提。也就是相關的機構如陸委會、財政部、經濟部等,在有效管理方面,幾乎沒有在執行。這是一個前提。

  因此,所謂的積極管理,主要是指積極去進行過去幾年沒有處理好的有效管理。所以如果說兩岸關係在經貿上面會是一個倒退的話,不如說是民進黨在檢討自己這幾年到底做了甚麼。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對於十二月三日敗選的報仇,或者說是總統在實踐十二月三日之前說如果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大贏,兩岸關係就會緊縮的宣示,我不認為是這樣。

  可是這個聲音,綠色陣營對於政府部門一直沒有對兩岸關係做很好的管理,其實報怨很多;很多部分都是行政院執行不力,或者說在本來就應該做的管理措施,因為政治壓力而不去做。

  我舉個例來說,有一個法案叫做敏感科技保護法。在立法院,我們委員會討論兩次,大家後來都不敢提了,也沒有要求召集委員就此法案召開討論。當然各黨之間對法案有不同看法,但是經濟部好像也不積極,不願意碰下去。敏感科技保護法很顯然對高科技產業的外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個法案有相當宣示性意義;一直不動,很多人都抱怨,認為該做,可是因為政治的因素一直不敢做。從這個法案來看,其實整個行政部門對於有效管理是沒有作為的。

  所以我覺得,總統的元旦文告,在兩岸關係方面可能想碰但又不知道怎麼碰;其實他著墨很多,但沒有新的創見,祇是在一些用詞上作一個對調。其中比較有重要意義的是,行政部門以後應該會回到以前有效管理的政策去落實。那至於說新的鋻識會計,祇是講一講,不會執行,這些小動作也不足以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

  張五岳:謝謝鄭委員,下面請朱副秘書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