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亞歐峰會影響國際政經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08-10-25 10:18:12  


  中評社香港10月25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今天登出評論員邱震海的文章:"亞歐峰會影響國際政經秩序? "認爲"過去只是停留在政治和戰略層面的'美中歐三足鼎立'格局,現在有可能向經濟乃至金融秩序延伸。至於這種延伸的幅度和程度究竟如何,當然有待觀察,但這一趨勢的展開看來會變成事實。"
 
  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今昨兩天在北京召開。這次峰會的規模為十二年來最大,想必與東道主是中國有一定聯系,當然也與目前一大焦點全球金融危機有很大關系。 

          “次要關系”日顯重要性 

  亞歐峰會從1996年開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亞、歐分別與美國有對話機制,但亞歐國家雙邊和多邊也一直有磋商機制,但兩個大陸作為整體,卻并沒有直接的溝通管道。這既有歷史原因,也由於與美國相比,雙方目前在世界秩序中均非絕對主導性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說,亞歐之間在新的國際格局下加強對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近幾年,歐美一些政治智囊熱衷於談論所謂的“美中歐三足鼎立”格局,其背景就是亞洲、尤其是中國地位日益重要。不可忽視的是,亞洲內部也有不同的力量角逐,而隨著中國的崛起,無論亞洲內部還是全球範圍內,都感受到程度不同的壓力,因此各方加強對話顯得尤其重要。 

  由於歷史和現實戰略的原因,歐美、亞美關系相對比較成熟,但亞歐關系始終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十二年前,亞歐峰會啓動時,與會國領導人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但由於中國崛起的勢頭尚不明顯,伊拉克戰爭也尚未爆發,所以許多問題重要性尚未顯示出來。 

  當時,參加亞歐峰會的國家只有26個,但今日則已擴展到45個。尤其是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亞洲國家如何自處,這是亞洲、歐美和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亞歐峰會的作用顯然不同於亞洲與美國的溝通或中美峰會:亞歐由於是兩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大陸,在歷史上就曾經有過密切的往來,更主要的是雙方目前都不是世界霸主,因此相互之間的溝通對穩定與平衡世界秩序,有著不同於美國的另一層意義。 

           料給華盛頓峰會構成壓力 

  由於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海嘯,此次峰會在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方面如何加強協調,特別是在美歐峰會之後、全球金融危機峰會之前,就顯得尤其重要。 

  這次峰會是奧運會後中國舉辦的又一重大國際活動,同時也是中國自前年主辦中國-東盟(亞細安)峰會和中非論壇之後,又一個國際會議。在國際金融海嘯之際,美國剛剛宣布11月中旬將在華盛頓舉行全球金融危機峰會,因此45個亞歐國家領導人此刻在北京聚會,兩個大陸如何協調應對金融海嘯的策略,自然十分引人關注。 

  全球的金融海嘯已經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挑戰。由於風暴始發地點是在美國,而歐盟又是全球最大經濟實體,因此歐美之間在應對金融風暴問題上加強溝通當是題中之義。與此同時,在亞洲中日兩國分別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和擁有最多外匯儲備的國家,尤其是中國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的作用日漸重要,因此來自亞洲地區的應對金融風暴的舉措也日益為國際社會所關注。 

  北京亞歐峰會在時機上,恰好處於歐美峰會和華盛頓金融峰會之間。在歐美峰會上,雖然雙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目標一致,但在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和歐洲有序資本主義哲學之間,人們還是能感受到從理念到策略的分歧。加上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法國與美國之間,在協調全球金融危機的主導權方面也出現分歧,因此歐美之間實際上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處於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自然十分希望在北京亞歐峰會上與亞洲國家進行協調。若亞歐能就達成共識和協議,將協議拿到華盛頓金融峰會上,那就可能對美國構成一定壓力。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國際金融風暴發生後,在原先的美元區和歐元區之外,還有一些由人民幣主導的另一支力量。 

  因此,過去只是停留在政治和戰略層面的“美中歐三足鼎立”格局,現在有可能向經濟乃至金融秩序延伸。至於這種延伸的幅度和程度究竟如何,當然有待觀察,但這一趨勢的展開看來會變成事實。 

  (來源:聯合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