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也是台獨的機遇期

http://www.CRNTT.com   2008-11-12 11:35:11  


對於台獨的狂暴,兩岸都應保持高度警惕。
  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今天發表評論“也是台獨的機遇期”,他表示“關心兩岸和平的人,與關心中國和平與發展的人,幾乎一致認為,陳雲林與江丙坤代表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台北簽署的四項協議,為自己所關心的事情,開創了無比的機遇。”但是,“他們所沒有注意到的是,兩岸和解的同時,台獨也將在未來得到無比的機遇。”全文如下: 

  和解就表示兩岸不會打仗,不會打仗的話,華府就不會在意台獨的發展,甚至還會協助台獨,因為華府與北京之間為了台獨而兵戎相見的機會,在和解的機遇期中,微乎其微。 

  陳雲林來台訪問,見證了台獨的強大動力,他們對於和解充滿無比的焦慮,於是利用激烈的抗爭與衝突,將至少40%同情台獨的選民,透過電視畫面,在情緒上先動員起來,對國民黨構成極大的挑戰。 

  大陸實務界與知識界普遍認為,馬英九心中是以中國為念的,故起碼在馬英九任職期間,台獨不會得逞,那麼大陸便應該協助馬英九繼續執政。他們如此一廂情願,因而沒有看到,在馬英九統治下,台獨一定愈來愈強。 

  馬英九其實卷入了台獨對陳雲林暴力衝突的陰謀。他心中顯然想藉著民進黨對陳雲林的嗆聲,來爭取北京對他的倚賴。這是為什麼他願意與蔡英文在事前共同協議規劃。這個規劃,就是後來升高成為圍城與圍人的暴民行動。 

            馬英九也涉案卷入暴力圍城 

  馬英九企圖一石兩鳥,一方面表現他對民進黨讓步,尊重民意,二方面可以給陳雲林下馬威,有助於鞏固他自己,取代連戰在北京心目中的地位。他的企圖被暴民破壞,迫使他提前與陳雲林的會面。 

  但不能因此忘記,馬英九如何促成民進黨的嗆聲,並在事前幾次發言批評警方防衛過當。換言之,他寧願冒險也要讓陳雲林嘗嘗排頭。 

  馬英九之所以誤判的原因是,畢竟身為外來政權後代的他,縱使努力於本土化的表面,仍根本不能體會台獨所焦慮的,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反華問題,不是什麼多元社會表達不同意見的言論自由。他們逢中國而抓狂的種族主義情緒,驅使他們不受節制的拋擲汽油彈與石塊,也不過勉強發洩對淪亡的恐懼。 

  結果是非常有效的。儘管民調顯示多數民衆反對暴力,但是已經促成破紀錄的60%以上的受訪者,願意以台獨為目前或未來的“國家”目標。 

  接著在台獨學者的巧妙引導下,一批大學生以言論自由之名,聚集成一股學運的風潮,雖然他們內部組織鬆散,對未來意見分歧,但卻受到台獨勢力的大力支持,不容他們輕言解散。不過真正起影響力的,是台獨主張背後的社會趨勢。 

  對陳雲林抗議的喧囂表現,成功刺激了人們對兩岸統一的恐懼,在屏幕上警察的流血畫面引起莫名的躁動,因此他們對於台獨的同情又被喚醒。這是為什麼精疲力竭的學運可以持續下去,因為同情台獨的大氣氛不願意任憑他們垮掉。 

  馬英九絕對不會努力於統一,見諸他關於自己死後葬在台灣,且有生之年不會見到統一的談話可知。他借用台獨的意圖又被這次陳雲林訪台期間的種種遭遇所揭露。故北京將希望寄托於馬英九,主要是著眼於和平的維護,不是著眼於統一。 

  北京對維護和平的決心確實足以取信於人,但剛好解除台獨於最恐懼的戰爭問題。在沒有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台獨的發展更將肆無忌憚。至於馬英九,還在致力於解除大陸對台灣的飛彈,這將完全消解台獨的外在條件限制。 

  兩岸和解也是台獨的機遇,因為他們發現,去過大陸的台灣人沒有倒向統一,60%支持的數字已非警訊,而是必須正視的反華情緒。但是觀察家卻繼續沾沾自喜,認為經濟利益掛帥後,台灣跑不掉了。 

  (來源:聯合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