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四萬億救援計劃 長期利好新農村

http://www.CRNTT.com   2008-11-16 09:04:16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訊/<<人民日報>>今天刊登柴紹忠的評論文章,他認爲"拉動內需,長期利好新農村"。
 
  文章說,中央政府第四季度投入1000億元、未來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的十大舉措,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而且是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體力度最大的經濟救援計劃。中國挺身而出拉動內需,不僅能遏制國內經濟增長下滑勢頭,提振國人信心,還將長期利好於新農村建設。

  十大措施,民生為先,而“三農”顯然是組合政策的一大核心。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十大措施或直接利好“三農”,或者間接惠及“三農”。比如,城市廉租住房建設會在一定程度上惠及長期在城裡打工的農民。10年來首次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勞動密集型企業資金困難將得到緩解,而那裡是農民工集中就業的地方。

  財政政策由穩健轉向為積極,是從源頭落實新農村建設利好政策措施的關鍵。財政部門近日表示,要著力推進建立基本糧田保護機制、科學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糧食補貼機制、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高效通暢的糧食流通機制等8項長效機制,通過構建糧食安全有效保障體系,保障糧食市場穩定和經濟平穩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

  宏觀政策的邏輯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經濟外需依存度高達70%,全球經濟明顯衰退、出口增長受阻,啓動國內市場需求以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現實而緊迫。內需增長的最大潛力在廣大農村和八億農民。因此,最有效的路徑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和消費水平。短期內農民增收的直接辦法,一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二是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

  事實上,財政支農措施之多、力度之大,農民受惠之實、滿意程度之高,是多年來少有的。過去7年,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各項支出的年均增幅都超過了20%,今年到目前支出總額達到5955.5億元,增幅達37.9%。報載,在“家電下鄉”政策扶持下,海爾今年在農村的銷售翻了一番。政策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改革成敗,不僅要看大城市的高樓大廈和工業化水平,還要看“三農”問題解決得怎麼樣。切實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在收入、教育、醫療、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期任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已經為農村改革發展做好了制度安排,我們需要的就是堅定信心,扎實工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