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未來普世價值著眼於“儒教”

http://www.CRNTT.com   2008-12-17 15:48:07  


  
  3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國從由毛澤東領導的理念時代轉變為由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時代。在從當年12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為期五天的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決定制定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實權者也從由毛澤東指定的華國鋒轉變為經歷“三起三落”的“小巨人”鄧小平。此後,中國經過30年努力,從所有人都貧窮的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變成了儘管貧富差距很大,但擁有近2萬億美元的世界最多外匯儲備的經濟大國。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成為劃出中國現代史的基准線。如今,中國正從由中國人自己規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邁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知識分子已經開始使用“儒教社會主義”或“儒家社會主義”用語。就是說,中國以驚人的經濟發展為基礎,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的最具中國化並且最普遍的價值只有儒教。
 
  儒家社會主義受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母校——清華大學教授汪輝和崔元之等所謂“新左派”知識分子的支持。繼鄧小平和江澤民之後,改革開放時代的第三代領導核心胡錦濤在2002年執政以後,作為政治口號提出的“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也與上述觀點一脈相承。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儒教,比起“私”,更重視“公”和“大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