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聖誕節遙想基督教的興起……

http://www.CRNTT.com   2008-12-26 09:57:01  


12月24日是聖誕平安夜,北京基督教崇文門教堂舉辦聖誕燭光聖樂崇拜會。這是唱詩班在聖樂崇拜會上演唱。
  中評社北京12月26日訊/《中國經濟時報》昨天載文“在聖誕節遙想基督教的興起”,文章談到基督教的歷史蘊涵的深刻意義,認爲這也是“我們至今仍能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教誨的真諦所在”。全文摘要如下: 

  重读贝特兰·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中文版由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圣诞节当天正好读到中世纪经院哲学那部分。为了更好地揭示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的关系,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基督教的兴起。

  在經歷了最初兩個世紀的和平、繁榮但刻板的生活之後,從第三個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陷入了漫長而持續的衰退:統治階層荒淫無度、行政體系僵化無效、邊境省份不斷遭到蠻族入侵蠶食、軍隊無力保衛國家却熱衷于發動政變推翻和擁立各自中意的皇帝、社會上貪污腐敗橫行、道德風氣敗壞、黑暗的迷信抬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乃至時常處于流離失所之中……總之,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不幸是可以隨時臨頭的。”這種社會狀况爲基督教的興起做好了全部準備,“奧林匹克的神已經不爲人所相信了,東方宗教入侵的道路已經掃清了,于是東方的宗教就來爭取迷信者的擁護,直到基督教的勝利爲止。”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個正式承認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在此之前基督教一直受到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君士坦丁幷沒有像許多現代人認爲的那樣將基督教定爲國教,但他確實有力地推動了這一進程。之所以這麽做,或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那時帝國軍隊中信奉基督教的勢力已經大到難以抑制,雄才大略的君士坦丁只能順應時勢。不過,之前的好幾任羅馬皇帝出于同樣的考慮也曾接納過其他一些來自亞洲的宗教,但它們都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只有基督教脫穎而出。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在于,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最能契合當時彌散在整個羅馬帝國內部的普遍社會心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