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克思和孔夫子幷非水火不相容

http://www.CRNTT.com   2008-12-29 14:30:24  


受金融危機影響,馬克思著作《資本論》在德國重新暢銷。
  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訊/北京《中國青年報》12月28日刊載文章說,如果說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性的一種穩定而又持久的文化反映的話,那麽直到如今國內還很少有人注意到馬克思和孔子思想學說的相通性對現代中國道路的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無論時空如何轉換,後人對歷史文化傳統都要保持一份溫情和敬意,都要繼承和發展之,而不能斷然割裂和拋弃之——馬克思需要如是對待孔子,今人也需要如是對待馬克思和孔子。全文如下:

  郭沫若在1925年寫了一篇題爲《馬克思進文廟》的小說,情節雖有些荒誕,却不失正題戲說:文廟中的孔子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開場歡迎遠道而來的馬克思——這句話早已成爲中國文化包容性的隱喻;經過交談,孔子發現馬克思的理想社會與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謀而合”,馬克思也發現自己對世界與人生的看法與孔子“完全相同”;最後,馬克思慨嘆:“我想不到在兩千多年前,在遙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一個老同志!” 

  當然,說馬克思與孔夫子兩者思想“完全相同”未必準確,但中國文化的某些思想,如哲學上的唯物論傾向和辯證法色彩、政治上的以民爲本訴求、經濟上的平均主義主張等,尤其是“天下爲公”的大同理想,含有某些社會主義的原始因子却是事實——毛澤東曾把東漢末年漢中道教治下“路不拾遺、門不閉戶”的現象稱爲“社會主義”。 
 
  所以清末民初的許多人,如維新派的康有爲和梁啓超、革命派的孫中山和朱執信,當然也包括像郭沫若這樣的社會主義者,幾乎异口同聲地認定“社會主義本是中國自古有之”。孫中山不僅把馬克思稱爲“西方的聖人”,還認爲自己的“民生主義”上承大同理想、外同社會主義,而康有爲寫的《大同書》甚至“比社會主義還社會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