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日民間情感何以落差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1-04 12:40:06  


  中評社香港1月4日電/聯合早報發表新加坡旅日學者卓南生教授文章,比較2008年中日相互報導,追究為何中日兩國民間情感反差會如此之大。文章指出,中日關係“回暖”、中國官民對中日關係普遍持樂觀態度,但各種民意測驗顯示:日本人的中國形像不但未有改善的徵兆,反而有每況愈下的現象。日本內閣府不久前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更令許多人大感驚訝與失望:“對中國有好感”的日本人較去年下降2.2個百分點,以31.8%創下1978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點。

  與小泉耍弄“靖國參拜牌”導致中日兩國首腦無法會晤時代相比較,東京與北京的關係確已大為改觀、兩國各個層次的交流活動也很頻繁,照理日本人的中國形像也會相應好轉,怎麼會落到《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30週年以來的最低點?這究竟是因為日本民間對中國與中國人的認識趕不上日本精英管理層政策之調整,還是另有其他更深的原因?

  要回答這個問題,既得了解小泉時代以後兩國首腦互訪,共創“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乃至“暖春之行”的背景,也得探討日本傳媒對上述諸“旅”的解讀與輿論誘導;與此同時,還得觀察日本兩年多來對中日關係問題的基調,特別是2008年1月以來日本傳媒對“毒餃事件”鋪天蓋地的渲染及其影響。

         首腦互訪各有原因

  先談兩國首腦互訪的背景。對於北京來說,當前首要課題是如何營造一個和平與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出自這樣的考慮因素,北京對於鄰國的領導人,只要不效仿小泉,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製造麻煩,就將之視為“回暖”的第一步;與此同時,中國的主流媒體也相應給予熱烈的掌聲;至於負面的報導,則能減則減、能免則免。最明顯的例子是,儘管各方對2006年新任首相安倍“不說去也不說不去(參拜靖國神社)”的模糊戰術並非十分滿意,但都持以向前跨進一步(或半步) ,充滿期待的心情和態度。

  與此相比較,日本大眾傳媒對兩國首腦之恢復交往固然也予以評價,但花更多的篇幅詳述雙方決策轉變的原因,而不像北京那麼樂觀和充滿著熱情。

  冷眼旁觀,安倍、福田和麻生三任首相對華態度之調整,是與他們的不穩定政治地位密不可分的。安倍得面對一年後參議院的大選;福田和麻生都得面對執政黨在參議院大選受挫後、處處受反對黨民主黨牽制的窘境。

  基於此,上述三名首相無不把精力集中於內政,而無暇顧及外交。在對華態度上,三者都傾向於採取相對穩健的態度。因為三者明白,節外生枝並不利於其政權的穩定。與此相反,如果善於與鄰國溝通和對話,還可作為刺激其支持率上升的武器。 “修憲內閣”首相安倍之所以部分“修訂”其史觀、積極主張推行“價值觀”外交的麻生上台後之所以避談其“自由與民主之弧”的外交構想,其道理也在於此。至於以“背水一戰”為標榜,但在實際上是在推行無為而治的“協調型”政治家福田首相,當然更不希望中日兩國此刻增添新麻煩。

  由此可見,小泉下台後中日關係之所以能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小康狀態,並非由於其接班人較為“親中”或對華態度有著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轉變。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兩年多來日本大眾傳媒對中日首腦之會談,最喜愛使用的標題之一是“日中(相互靠攏)演出”,有意無意向讀者傳達如下的信息:“這是一場外交秀”。在這一點上,北京與東京的輿論導向,不能說是差距不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