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回應“胡六點” 臺灣整體都要面對

http://www.CRNTT.com   2009-01-05 10:43:15  


胡錦濤對台新思維拓展兩岸和平發展空間,臺灣應當認真思考與回應。
  中評社香港1月5日訊/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顧爾德的文章“如何回應胡六點”。文章認爲“如何回應‘胡六點’,並不只馬政府的問題,而是台灣整體要面對的。”“否則,北京一再出招,將成為一再弱化台灣內部的精神武器。”文章内容如下:
 
  “總統府”對於“胡六點”尚未明確回應,僅由發言人稱許“中共的對台政策在胡錦濤先生領導下展現了新思維與務實作風”。“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則把六點綱領的重點引導到第二點的經濟合作;“經濟部長”尹啟銘則稱,兩岸經濟合作協定,是符合WTO精神的自由貿易協定。現階段台灣方面顯然只想停留在“WTO架構下的經濟合作”。因為在未釐清對方政治動機前,觸及“政治關係探討”或“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對台灣內部是棘手的。 

   胡已出招,台灣如何適切的回應,在於台灣體察到“胡錦濤的新思維”到底是什麼? 

   “一個中國”原則是北京一直堅持的。三十年前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這篇“抒情文”中,強調台灣同胞“認同回歸”祖國。“認同回歸”的說法,也等於向國民黨這個內戰失敗者“招降納叛”,兩岸被界定為極不平等的關係。一九九三年與二○○○年的《台灣問題白皮書》,則花很長篇幅說明台灣問題的歷史成因,包括“國民黨發動內戰”、“美國政府的責任”,其結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中華民國”“只是中國領土上一個地方當局”。 

  在兩次白皮書中間,江澤民於九五年發表“江八點”,一度把姿態放低,希望雙方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談判結束敵對狀態,實現和平統一,而“政治談判的名義、地點、方式等問題,只要早日進行平等協商,總可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解決的辦法。” 

  “胡六點”的三段提法是:“一個中國”原則;“大陸和台灣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這種提法產生模糊的想像空間:若為內戰留下的政治對立,兩岸是否為兩個政權之間的平等談判?學者邵宗海即有這種解讀,認為這可能“暗示北京可能接受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當時存在的事實”。 

  胡錦濤雖然呼籲民進黨參與協商,但即使民進黨放棄台獨,“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的提法,還是難讓一個台灣本土政黨接受並參與協商。除非,兩岸談判是兩個政權的協商,而民進黨是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的一份子。 

  必須注意,第二份白皮書發表時依然是江澤民當權。第二份白皮書否定兩岸政權的平等,等於否定了“江八點”中“什麼都可以談”的平等協商。如今,若北京無法更明確地宣示兩岸政權的平等地位,台灣很難確定胡錦濤這種模糊召喚,是否會被後續更強硬的界定兩岸關係的文件給否定掉。更何況,胡錦濤在講稿中已明確指出《反分裂“國家”法》把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法律化。 

  如何準確理解“胡六點”涉及到如何理解北京的最終目的。較樂觀的看法是,北京當局只在乎“一個中國”這頂帽子,只要台灣願戴上它,什麼都好談,包括加入國際組織、台灣百分百政治自治;另一種解讀是,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提供明確法律保障,例如在“憲法”上實施邦聯制,台灣隨便戴上“一中”帽子,完全沒保障。 

  如何回應“胡六點”,並不只馬政府的問題,而是台灣整體要面對的。台灣朝野之間,以及民進黨內部,能否正面對待“中國因素”,在維繫台灣“民主政體”自主性的原則下,對中國政策取得基本共識。否則,北京一再出招,將成為一再弱化台灣內部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