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黃益平:“亞洲共識”的三大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09-01-08 14:45:15  


 
  可惜的是,“亞洲共識”好像並沒能讓亞洲經濟免受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主要原因是,亞洲本身是世界上最為開放的地區,因此世界經濟的重大變化必然影響亞洲的經濟活動。最為直接的衝擊,就體現在亞洲的出口迅速疲軟,嚴重拖累了亞洲經濟增長。2009年,除中國和印度之外,亞洲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可能只有3%左右。 

  另外,亞洲資產價格已經大幅度下降。2008年一年間,亞洲主權債券的利差上升了200%多,各國的股票價格也平均下跌48%。這一方面是因為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了亞洲資產價格泡沫;更重要的是,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國際金融機構被迫拋售風險較大的亞洲資產。 

  最為令人關注的,則是大部分亞洲貨幣的明顯疲軟。在2008年,韓元的真實有效匯率下降了33%,印尼盧比下跌18%,其他如印度盧比、菲律賓比索和泰國銖均下降12%-13%。貨幣貶值的壓力甚至引發了亞洲會否出現新一輪金融危機的擔憂。 

  其實,關於金融危機的擔憂,或者說貨幣貶值的壓力,與外部支付平衡的變化有關。凡是貨幣貶值幅度較大的國家,也是外部融資或資本外流風險比較大的國家。 

  2008年年中的時候,韓國短期外債的總量已經超過了外匯儲備的規模;印度和越南的經常賬戶赤字非常龐大,意味著其支付平衡需要每年有大量的外資流入來支持;外資持有的印尼國內股票價值已超過它的外匯儲備,外資所持有的韓國和印度的國內股票量也非常大。 

  症結所在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在一夜之間出現的。亞洲資本市場的發展和開放本身,是金融危機後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過去的亞洲金融體系過度依賴銀行部門的間接融資,這樣風險太集中。因此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發展包括股票和債券在內的直接融資渠道。 

  韓國的外債其實是銀行和造船業避險行為的反映。過去幾年,韓國的造船業迅猛發展,獲得了許多國際定單,但由於定單主要以美元計價,而美元又不斷貶值,銀行和造船公司就通過大量舉債來避免未來的匯率風險,但這些債務是由未來美元收入流作支持的。 

  開始的時候,如此發展並沒有出現問題。但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國際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下降,開始減持亞洲的風險資產,甚至一些亞洲的投資者也更多將資本投向更為安全的美國國債。2008年全年,從亞洲股票市場流出的資本淨值達到200多億美元,超過了前兩年的淨流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