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復興中國傳統,走向“左派儒學”?

http://www.CRNTT.com   2009-01-15 07:35:50  


 
  當然,傳統複興的背後還有更多政治原因。共產主義已經喪失了讓中國人激動的能力。幾乎沒有人再相信馬克思主義應該為思考中國的政治未來提供指南。這個意識形態已經被濫用而聲名浪籍,在社會上幾乎喪失了所有合法性。實際上,連共產黨政府也不願意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束縛,如果它和政府繼續掌握權力以及維持社會穩定與和諧的要求發生衝突的時候。 

  但是用什麼來取代它呢?政府轉向傳統而不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作為政治合法性的新來源或許一點都不讓人奇怪。政府領導人在演講中使用孔子的語錄和儒家思想。政治實踐也反映了這樣的價值:河南省的共產黨幹部是根據比如是否孝順父母,是否承擔家庭責任等儒家價值來評價的。奧運會突出顯示了儒家思想,比如在開幕式上和發給外國記者的宣傳册上引用《論語》的名言。在海外,政府通過建立類似於法國的法語聯盟或者德國的歌德學院的孔子學院,旨在宣傳中國語言和文化,推動儒學傳播。 

  但是儒學複興不僅是政府推動的。許多具有批評思想的知識分子也轉向儒學來思考處理中國當今社會和政治困境的方式。對於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來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自由派都忙於徹底批評自己的文化遺產,向西方尋求靈感。今天,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沒有完全拋棄西化,但也向自己的傳統尋求思考社會和政治改革的靈感。他們相信需要找到穩定和合法的政治安排,它至少部分建立在中國傳統政治理想的基礎上。不僅政府而且獨立知識分子和學生也在複興和推動包括精英管理、文明、社會和諧等在內的理想。 

  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講授儒家經典開始再次成為社會主流。曾經被認為“封建”、“等級差別”、“家長制”、“落後”等而拋棄的儒家傳統現在被人們用更加寬容的態度來審查,看是否能為當今社會提供一些教訓。關於儒學的學術會議和書籍在中國大量出現,大學裡的儒學課程往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熱門。中小學的教學課程現在也包括了經典講授內容,而且還建立了許多主要是讀經的實驗學校。現在有超過一千萬的學生在學習儒家經典,包括正式教育體制外許多自發進行的學習。 

  簡而言之,心理、經濟、政治和哲學趨勢的這種結合幫助解釋了儒學在中國的複興。我預測這些趨勢可能繼續下去,未來的複興在可能更強烈。但是因為儒學是豐富和多樣化的傳統,值得詢問的是複興的儒學屬於哪個派別。對於思考中國政治未來的人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應該複興什麼樣的儒學解釋。 

  哪種儒學? 

  儒學複興中影響最大的知識分子是於丹,她有關《論語》的自我幫助的書銷售量超過一千萬册,包括六百萬盜版書。她成為全國聞名的明星,經常在電視上講解儒學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好處。於丹也參觀中國監獄,為囚犯講解儒家價值。但是從學術角度看,她的貢獻或許不那麼顯著:她故意回避了有爭議的問題,運用非歷史性的簡單化為自己的觀點服務。更重要的問題是,於丹自己公開承認受到道家相對自由主義形式的影響,她對儒家的解釋忽略了比如社會責任和政治承諾等重要的儒家觀念。她的《論語》解讀似乎是沒有政治色彩的,實際上是把人們的注意力從造成人民痛苦的經濟和政治條件轉移到了別的地方,因而是對於現狀的一種隱含的辯護。 

  學術性更強的複興包括對於儒家傳統中並沒有企圖為當代社會提供直接影響的重要人物的歷史研究和解釋。就我們的目的來說,讓人更感興趣的是政治儒學的競爭性解釋。這些解釋都旨在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政治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形式是遭到二十世紀批評家貶損的解釋,即傳統的“保守”或者“官方”儒學。在中國整個皇權時期,儒學一直和中國的另一主要政治傳統法家結合在一起,企圖證明盲目順從統治者、使用嚴厲的懲罰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合理性,以及在很多方面讓現代人敏感的心理感到厭惡的對婦女的壓迫。 

  今天,中國政府強調“和諧”以及“孝順父母”等家庭價值。如果和諧意味著和平解決社會衝突而不是毛主義的暴力階級革命,這樣的價值觀或許仍然值得提倡,誰能反對它呢?但是它們的使用往往是有問題的,即用來為社會穩定和服從當權者辯護。公平地說,政府對於儒家價值的提倡和過去相比是明顯的進步:今天,很少政府官員公開使用儒家價值來為壓迫婦女辯護(有些學者如陳倩儀(Chan Sin-yee)重新解釋儒學以便讓它的核心價值如人人都應該竭力成為君子不會婦女排除在外)。但是,有必要考慮對儒家思想進行更多批評的解釋。

  其中一個解釋是主要由海外學者諸如杜維明和狄百瑞(Theodore de Bary)推動的“自由派儒學”。儒學不必和比如人權、民主等自由價值衝突,它可以被用來推動這些價值。但是“自由派儒學”也有問題:自由主義成為評價儒學的道德標准。儒學中和自由主義吻合的部分應該被推動,和自由主義衝突的部分應該被拋棄。這種途徑沒有把儒學當作能够豐富和挑戰自由傳統的嚴肅傳統來看待。儒學難道不能成為和西方自由主義抗衡的有說服力的其他選擇嗎?自由派儒家傾向於排斥這種可能性,因而毫不奇怪的是,這派“儒學”在中國知識分子中並不受到特別歡迎,他們本來渴望從儒學中尋求靈感的。儒學不僅僅是推廣自由價值的工具。 

  在我看來,最可以辯護的儒學形式可以被稱為“左派儒學”。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發展是中國的新左派和儒家知識分子在進行對話,商討對於儒學的左派解釋的目標,強調比如知識分子批評糟糕政府的責任,以及國家有義務為民衆提供物質生活幸福的條件等思想,這在十年前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這些價值的根源主要來自孔子、孟子、荀子等在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前的“原始儒學”。在皇權時代,批評的傳統是由楊繼盛、黃宗羲、顧炎武等學者實現的。今天,新左派如甘陽在呼籲創立“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儒家學者如蔣慶公開承認他們對於儒家傳統的解釋最接近社會主義理想:不是中國當今的“實際現存的社會主義”,而是卡爾?馬克思等人捍衛的社會主義理想。這種儒學傳統的目標是影響當今政治,但是它仍然區別於國家權力和正統思想,總是準備好指出理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