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王建:中國成為世界頂級大國的必由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09-01-15 11:39:28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接受網易財經大型策劃欄目《100名經濟學家會診中國經濟》欄目對話時,就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以及未來三十年經濟走向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指出中國要想成為世界頂級大國,必須先做亞洲老大。

                經濟成果沒有被全民分享 

  網易財經:首先想請您給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取得的成就打一個分數。 

  王建:那至少應該90分吧。 

  網易財經:那這10分是從哪裡減的? 

  王建:從制度上來說,現在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分配差距的問題,這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比如東西部地區增長的差距,在改革開放當中不斷拉大,這都不是合理的結構。另外還有城市化,環境污染、經濟增長模式等都存在不和諧的成分。同時企業組織結構當中也有一些問題,比如產業集群、規模經濟等等,都還有不理想的地方。總體上來看,儘管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但是問題還有很多。 

  網易財經: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您怎麼看這個問題,覺得現在解決了嗎? 

  王建:現在應該說生產力增長起來了,但收入的增長沒有能够讓全民共享。或者說有相當一部分人的收入大大低於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增長的成果沒有被全民分享,有一個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
 
         政府宏觀調控缺乏長遠全球目光 

  網易財經:您覺得現在政府的調控思路和手段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王建:現在需要改進的地方應該說是比較多的。現在中國經濟規模大了,本身也融入到國際分工當中,但在宏觀調控的視角方面我們還不是一個全球化的視角。 

  我們只關注出口,只關注和出口相關的匯率等等。而諸如發達國家一些長期性的變化會怎樣發展,這些變化又會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等等這些相關研究都很少。 

  所以在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發生時,我們都不知道它會有多大影響,直到現在我們才知道它對我們有很大影響。過去因為國際視角比較窄,所以在宏觀調控中的應對比較遲鈍。 

  比如說在國內看到通脹上來了,就提高利率,提高利率的結果是引來了更多的國際熱錢。這時政府還要再投放貨幣,而當中國買進外匯時就要投放人民幣,結果加息本來是為了減少貨幣供給,最後卻造成了更多的貨幣供給。中國加息加了太多次,在整個07年到08年上半年一直是加息的過程,這都反映了我們的宏觀調控思維視角狹窄,沒有一個全球化的視角,這就有問題。
 
  中國人口多、資源少,像這樣的國家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肯定是面臨一個瓶頸的。我們為什麼不跟著經濟發展的步伐更多地在海外買油田、買農地、買一些礦產和初級產品資源呢?為什麼沒這麼做呢? 

  再比如05年時油價還在40美元,但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在4000億美元了,從那會兒我們就應該大規模地建立中國的石油儲備。發達國家一般都在三個月以上,我們現在才兩周。結果後來漲起來了,最高達到140多美元以上。

  我看到一個數字,說中國的石油進口比2007年年還少,實際上現在油價已經跌下來了,油價跌下來但現在我們的石油進口反而少了。而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國的石油庫存已經沒得再裝了。總得來說我們的宏觀調控缺乏長遠、全球的眼光,這是兩大缺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