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教育“重英輕中” 影響競爭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1-29 09:01:20  


香港的教育需要深刻反思
  中評社香港1月29日訊/香港資深評論員周八駿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評析“香港優勢與語言”。作者認爲:“不能聽任、更不能助長“重英輕中”的傳統持續下去,不僅因為不利於香港“人心回歸”,而且阻礙香港與時俱進、鞏固和提升整體優勢。”文章内容如下:

  過去30年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是由分離到回歸到經濟一體化大勢所趨。未來30年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將是在“一國”之內,協調“兩制”在經濟上實現一體化,同時在政治上共同發展。因此,香港需要鞏固和提升使用英語及其他歷史遺留的優勢,也必須培養和發展新的優勢包括使用中文的優勢,以適應急劇變遷的大環境、應對21世紀更加激烈的多重競爭。 

  2009年1月13日《明報》A6“筆陣”發表馬家輝先生題為《孫明揚應該改一下他的麻雀戰法了!》的評論,尖銳而剴切地指出:“用‘微調’和‘fine-tune’辭彙描述他的教學語言政策,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掩耳盜鈴”。 

  有人如果以為玩弄政治小動作就能夠“偷天換日”,香港豈不是淪落到了任人“指鹿為馬”的地步?中文辭彙之豐富是信手拈來就有足夠描述當前關於所謂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方案的成語的。當然,那需要對中文有基本的掌握。 

            馬氏說法難令人苟同 

  馬家輝先生儘管辛辣地諷刺了所謂“微調”之虛偽,卻對推行母語教學大張撻伐。他稱——香港向來是國際都會,殖民已久,無論從民心傾向到現實取向,皆視英語為最關鍵的社會文化資源,說難聽,這叫做“崇洋”;說好聽,這叫做“務實”,即使於回歸之後,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亦應保持這種優勢和地位,不可承擔任何退步的政策風險。這便是極重要的“其他因素”,在沒有良方把社會風氣改弦易轍、把香港定位改方換向以前,貿然大張旗鼓地推動所謂“母語教學政策”,甚至不惜把學校和學生硬切成中英兩半,肯定是“冒進主義”,用全港師生家長的血淚作為官迷華人的冒升階梯。 

  坦率地說,這段話是真理與謬誤相混,基本上是不敢苟同的。 

  的確,香港至今還擁有的不少優勢是歷史遺留的。對這一類優勢的肯定,的確,與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在九七前的生活和感受相聯繫。正是這樣的聯繫,加之回歸以來內部與外部、主觀與客觀多種因素使香港經濟跌宕,至今,對於特區政府來說,如何既促使香港大多數居民認同回歸後的新身份、又維護香港既有的優勢,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使命,卻又是一項無可迴避的職責。 

  問題的複雜性要求我們,既不能簡單地把“重英(語)輕中(文)”的社會風氣稱之為“崇洋”“戀殖”,也不能聽任、更不能助長這樣的傳統持續下去。 

  不能簡單地把“重英(語)輕中(文)”的社會風氣稱之為“崇洋”“戀殖”,是因為籠統地這樣說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複雜性。有相當一部分香港居民重視英語而不輕視中文,此其一。即使“重英輕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迫於社會習俗,是為子女或本人職業生涯計,此其二。 

  然而,不能聽任、更不能助長“重英輕中”的傳統持續下去,不僅因為不利於香港“人心回歸”,而且阻礙香港與時俱進、鞏固和提升整體優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