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冰:從軟力量的高度重整中國傳媒

http://www.CRNTT.com   2009-01-30 10:43:09  


 
最重要的軟力量載體

  軟力量的強弱,當然與其所包含的文化吸引力、政治制度、國家發展模式、外交政策的道德威信有關,越能够體現人類共識和文明進步,就越具備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力的條件。不過,這僅僅是“巷子深處的好酒”,要散播酒香,選擇怎樣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尤為重要。

  當西方在硬實力走向強盛時,堅船利炮的背後總跟著傳教士、各類書籍和傳媒,以強勢的載體傳播軟力量,以鞏固既得利益。到了現代社會,傳媒、圖書、影視、各類組織仍是軟力量的主要載體,其中以傳媒最為重要。可以說,一個國家的軟力量的強弱,與是否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傳媒直接關聯。歐美的軟力量之所以能有效發揮作用,西方在很多問題上具有話語優先權,是靠它們的傳媒支撑的。

  很顯然,軟力量是依靠傳媒等硬實力承載、傳播的。而傳媒的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則是靠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非常專業的積累的,如同《聯合早報》評論員杜平所言,“不僅要講究技巧,而且要有適合國際主流社會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習慣”。如果把傳媒只當作政黨、政府的“喉舌”,或者是某個團體的宣傳工具,就會形成一種聲音、一個腔調,不但可能產生國際影響力,而且先行損害了媒體的可信度。

傳媒改革的突破口

  中國的傳媒始終沒有超越“喉舌”論,或許是軟力量沒有在世界產生較大影響力的症結所在。從近代維新變法時的“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梁啓超語),到民國時期“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張季鸞語),再到中共建政後的“黨和人民的喉舌”,以及目前因反腐需要而生的“人民監督的耳目和喉舌”,都是向內看、面對本國人、以我為主、甘當喉舌而不願有獨立頭腦的特征。也因此,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各種傳媒,都帶有較強的依附性,體制上受制於政府或是民間團體。

  而一個國家的軟力量,主要是面向世界的,其最重要的載體傳媒也必須是外向的、獨立的、專業的,聽眾、觀眾、讀者應該是各國人(外國人能懂、能接受的東西,國內人一定會更懂、更易接受)。也因為中國沒把傳媒當成軟力量的載體,所以雖有實力強大、數量眾多的傳媒集團,卻沒把軟力量傳播出去。放眼世界傳媒格局,仍然處於“西強我弱”的境地。

  超越“耳目喉舌”的狹隘視角,而把傳媒提高到國家軟力量載體的高度,也許是中國傳媒政策與體制變革的突破口。這種變革,既是中國謀求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需要,也是打破西方主導世界話語、增強中國傳媒硬實力的必然選擇。這種變革,不是說由國家組織一兩個專門對外的傳媒集團就了事,而是針對整個傳媒界,要在傳媒理念、體制和方式方法上產生一系列變革,與世界主流文明同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