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台幣若貶值不當 會未得利先受弊

http://www.CRNTT.com   2009-02-17 15:15:02  


刻意貶值,在全球經濟不景之下可能引起連鎖麻煩。
  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文化評論者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比最後一名的,會變成最後一名!”作者強調:“貶值說說可以,但不宜輕啟。在有些情況下,它在未見其利之前,可能就已先見其弊”。“目前全球衰退,貶值手段邊際效益已減,它不會有作用,只徒然讓‘最後一名的競賽’者,真的變成最後一名!”文章内容如下:
 
  在國際財經論壇上,從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後即有所謂的“最後一名的競賽”(Race to the bottom)之說。這說法主要是在描述許多亞洲政府及出口業界固定思維反應模式:一旦國際需求降低或生產供給過剩,而使得出口競爭趨於尖銳;或內部經濟出現困難而需要找到突破點,皆二話不說立刻想到貶值這個最容易的手段。 

  而一旦將競爭力窄化到只剩匯價差異,大家就會在匯率低估或高估上做文章,不願被別國賺便宜,這就是競貶之局,比來比去就變成了“最後一名的競賽”。 

  在經濟情勢嚴峻的時刻,由於貶值手段最容易而且也有出口商的“商粹主義”支持,它會讓人覺得似乎不無道理。但經濟不是只有出口而已。貶值在以為可以得到出口利益的同時,也必須付出其他可能的代價;如它會增加進口成本,若某些進口項目為民生關鍵,就會引發“進口驅動的物價上漲”,從而挫折了內部消費;如果政府或公司有以外幣計價的債務,那麼債務成本就會增加;啟動貶值,在目前的經濟秩序上,會被認為是自私的經濟“麻煩製造者”,會造成“國家”形象的受傷甚至招致非議與抵制;貶值會整個降低了以國際貨幣計價的“國家”經濟規模甚或大退步;貶值在資本市場上會被認為是“不友善”的行為,降低投資意願。 

  以上所述,都已是老生常談。因此貶值說說可以,但不宜輕啟。在有些情況下,它在未見其利之前,可能就已先見其弊。 

  由貶值刺激出口這種思維模式,就必須提到亞洲“國家”過去長期以來在經濟政策與經濟行為上的一個重大瓶頸,那就是從戰後以來,以出口帶動成長這個模式就已根深蒂固,因此拚成長就得拚出口,這是一種單向的選擇模式。過去十年裡,亞洲出口在GDP裡所占比重由百分之卅七已增加到平均百分之四十七;而相對的則是消費所占比例在廿年裡則由百分之五十八降到百分之四十七。這是一種極不均衡的經濟狀態。過度強調出口,而疏忽了內需的量與質的提升,其實也是整個台灣社會在質地上相當粗糙的原因。 

  其次,則是這種以出口為主的單向思維,近年來已集中在資本密集,以全球市占率為利基的電子產業。這種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極低,而在衰退時代,它的風險彈性也小,把精力全集中在這種產業,亞洲產業裡必須有高度工藝含量,高度服務品質含量,高度創意含量的部門遂全部都低度發展。今天全球需求銳減及資本密集產業供給過剩,台灣那些資本密集公司一季虧損就隨隨便便都是幾百個億;而其他產業的低度發展也使得台灣薪資所得在高低之間差距極大,由薪資的M型化,社會的M型化,全都是出口導向經濟思維的副產品。當一個社會的所得愈不公平,以內需來緩衝衰退的能力就會完全喪失。這也就是所謂的“雙衰退”──出口衰退的同時,內需也同樣比例的衰退。 

  因此,出口導向的經濟思維,將精力集中在資本密集科技產業的思維,可能都已到了必須重估,並將經濟往更加工藝及科技含量,服務品質含量,創意與文化含量等方面加以調整,或許才是更均衡,也是出口與內需並重的新思維。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依靠美歐的進口而成長的時代業已結束,最近美歐經濟出現危機,希望亞洲的內需能對當前的衰退提供助益,但他們都發現到亞洲的體制,幾乎完全提供不了幫助。美歐對亞洲的出口導向經濟已愈來愈有意見,並主張亞洲應該有更均衡的經濟策略,這種見解其實是相當有建設性的。 

  因此,處於這樣時刻,亞洲任何“國家”若因襲過去那種出口優先舊思維而有意啟起貶值這手段,已顯得更加不合時宜且被認為相當惡意。目前全球衰退,貶值手段邊際效益已減,它不會有作用,只徒然讓“最後一名的競賽”者,真的變成最後一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