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心態不轉 死結永遠打不開

http://www.CRNTT.com   2009-02-21 09:56:59  


 
  我們這樣批評,民進黨也許會感覺不平;舉個實際的例子,應當更能說服讀者。誠如劉兆玄院長所說,台灣過去數十年發展最珍貴的資源,就是“人才”。在一九八○年代之前,中國大陸幾乎不曾派留學生出國,當然也無法吸引海外人才返國。相對而言,台灣卻是放洋人潮不斷,返國人數也不少。人才臉上沒有貼標籤,唯有積極開放延攬,百千人中才會碰巧遇到一、兩位千里馬。但是要事後尋著千里馬,事前我們就不能挑剔膚色、嫌惡血統、擔心一些莫名其妙的特徵。如果政府設下的條件越嚴,則真正的人才就絕不願意自陷束縛,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反淘汰。事實上,這正是台灣目前在人才延攬上面對的最大困境。 

  民進黨只要問問“中研院”、臺灣頂尖國立大學,就會發現台灣目前要召募研發人力有多麼困難。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廿一條的束縛下,對岸人民要“在台定居十年以上”才可能去台大、清大等國立大學任教。這種條文擺明就是“拒絕人才”的條文。但是相對的,中國大陸與香港卻展開雙臂擁抱台灣的海外人才,不但沒有國籍或戶籍限制,連薪俸都是台灣的幾倍。這兩種天壤之別的差異態度,長期而言,究竟是對哪一邊比較不利呢? 

  依民進黨一貫的恐共思維與防堵主張,陸籍人士當然是不准來台就業的,否則就會侵犯台灣人的教師、醫生、律師、農民、勞工等工作機會。這樣的思考其實只考慮了一半;它所忽略的另一半,則是台灣縮小門縫後的競爭力流失。當兩岸在做人才競爭時,台灣限制的越嚴,則人才流往對岸的比例就越高。 

  在兩岸人民條例的規範下,台灣籍科學家可以去北大做教授,但大陸籍科學家卻來不了,這究竟是在保護台灣人的就業,還是在阻礙台灣的進步?如果讀者翻一翻世界頂尖科學期刊就會發現,作者群中越來越多是漢語拼音的大陸姓,鮮少是台灣留學背景。科研人才如果斷層,台灣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前途究竟在哪裡呢? 

  我們並不反對與對岸交往要心存謹慎,經貿如此、人才移動也是如此。但是這必須要在開放的前提下以例外為之,而非倒果為因,把例外無限上綱成“戒急用忍”式的原則。我們可以規定敏感性“國防”工作的就業條件,但台大、“中研院”的一般性教職,哪有限制的必要?我們可以警告業者投資大陸的風險,但這警告無論如何也不能回過頭來成為禁止赴陸的通則。要如何與對岸有更多緊密的經貿關係當然要談,然而心態上如果轉不過來,民進黨的思維死結,恐怕永遠打不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