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區域經濟“大哥”之争

http://www.CRNTT.com   2009-03-01 08:21:14  


 
  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內需就很難擴大

  《望東方周刊》:比較而言,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包括東北和中西部這幾大區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何不同?如果說區域之間也存在搶機遇的問題,哪些區域勝算的可能性大?

  時憲民:在我眼裏,長三角裏的蘇南和浙江不一樣,蘇南的經濟質量較高。蘇、錫、常是外資高度關注的。日本企業的中國戰略裏都會提到長三角和珠三角。它們認爲,長三角的中心是蘇州、無錫,珠三角的中心在深圳、東莞。

  日本企業看重珠三角是因爲它面向國際市場,看重長三角是想以此爲樞紐,進入中國腹地。爲什麽日資在長三角構築了蘇州和無錫兩個高地?因爲這兩個地方有戰略縱深。上海是一個進行各種資源配置、調劑的樞紐,幷不意味著要以上海爲中心形成産業集群。上海于長三角的地位,就像香港于珠三角的地位:整合國際資源,以此爲基地,爲周邊提供服務。

  環渤海這個區域還在醞釀過程中,但後發實力不可小覷。膠東半島的製造業發達,而且注重品牌。東北的裝備製造力强。

  西部區域經濟的發育和發展,一開始用外力形成,但進入軌道之後,會以相關資源的區域間配置爲力量,來帶動出現經濟結構變化。西部重要的是西南地區。一方面,成、渝是城鄉改革實驗區;另一方面,雲南毗鄰東南亞國家,這都會形成區域聚焦點。

  方創琳:珠三角是純粹的外向型經濟,長三角是個中高端産品的製造基地。它是規模經營,形成集團軍,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强,金融危機對長三角影響不大。當然,小規模經營的企業,特別是溫州、寧波一些企業受到的衝擊就很大。

  環渤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還是一個資源型經濟區,自身的資源、資金力量都比較强。環渤海區域的企業主要立足于國內,對外出口依存度較低。過去來說不是好現象,但在金融危機下反而相對安全。

  珠三角正在把産業規模、技術向中西部轉移。長三角也一樣,就沿著長江流域去轉移了。環渤海地區問題不是太大,向周邊轉移就行了。環渤海現在還處于資本高度積累狀態,還沒到擴散輻射的程度。環渤海經濟圈現在沒有規劃發展綱要,京、津、冀三家也不太好協調。天津感覺長在大樹底下,河北更有“燈下黑”的說法。

  肖金成:珠三角範圍小,縱深也不够,産業鏈兩頭在外,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受到的衝擊比較大,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支持來實現産業轉移和産業升級。

  長三角的製造業産業程度高,産業結構也比較合理,輻射的範圍也比較大,長江中下游的大城市也比較多,又有上海來帶動,這是它的優勢。它的問題出在制度創新上。另外,長三角的缺陷還在于能源、原材料方面,尤其是耗能的企業比較多。上下游水資源的利益分割和協調也是一個難點。

  環渤海的優勢是資源禀賦比較好,京津兩地的人才和服務業的資源也相當好,還有一些港口群,對物流很有利。另外,空間很大,比如山東半島,從青島到濱州,海岸綫很長。不過,京、津、冀互相的需求幷不大,三者聯繫不是很密切,三者之間在港口、産業布局和吸引外資方面的競爭都是相當激烈的,區域內部的競爭大于合作。此外,北京、天津、河北整個區域之間的經濟落差比較大,京津對河北的輻射帶動比較小。

  現在我們考慮最多的是區域經濟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一是從南到北有個發展次序的問題。二是從東往西有個區域差距問題。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內需就很難擴大,中國經濟的格局就很難轉變。三是科學發展的問題,主要是環境保護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