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警惕 臺灣第三次經濟非常時期到來

http://www.CRNTT.com   2009-02-25 12:10:28  


台灣經濟體質已變,過去應對危機的思維與措施已經不足。
  中評社香港2月25日訊/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客座教授段樵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認爲要“正視第三次經濟非常時期的到來”。文章内容如下:

  “主計處”二十日修訂今年經濟成長率為負二.九七%,表面上看,此一經濟負成長是環球金融危機衝擊台灣經濟的結果,但深入一層看,這恐怕是台灣繼一九五○年代經濟體制改革以解決大量失業,與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經濟滯脹等兩個時期以來,第三個經濟非常時期的開始。 

  經濟學者總結前兩次成功脫離危機與挑戰的經驗,認為非常時期需要非常的思維與手段,更需要領導層的果斷決策與大膽作為!寧可料敵從嚴,也不可樂觀輕忽。個人以為,目前是另一個非常時期的開始,有兩個理由:一是此次全球經濟衰退的時期將較長而不確定;二是時移勢易,台灣經濟體質已變,過去應對危機的思維與措施已經不足。 

  就第一點而言,一九七三年台灣經濟面臨的挑戰是:適應石油價格飆升四倍所帶來的停滯性物價上升,病因較單純,不確定因素較少。而去年下半年開始,台灣經濟面臨的挑戰是:源於金融危機,經由支付系統波及實體經濟的全球性衰退,則因多年金融創新的結果,令衰退的病因、病理複雜難測,各國均無法確切預測金融危機的規模與結束的時間,當然更不能估計宏觀經濟何時觸底復甦。 

  在此情況下,台灣社會不安情緒日增,對政府的期望與不滿也將升高。更嚴重的是:工業或城市就業者,許多已是農村移民的第二代,萬一失業,不易返回農業部門這個(失業避震器)。失業率持續上升的結果,經濟問題轉為社會問題,整個社會都將陷入動盪。 

  其二,一九七○年代初,台灣的外貿依存度大約是六十(今天的大陸約相當於這個水平),但現在台灣的外貿依存度已經是一二O。換言之,台灣的外貿總額比臺灣內總產值還大百分之二十。所以單靠增加臺灣内部投資、消費,其力道已不再足以消緩衰退、等待復甦。由守轉攻,還是需要一個強大的外需市場。 

  總覽目前政府的應對方案:提振內需、擴大國外市場、長短期解決失業問題等,表面上看均有觸及病灶,但事有緩急,加以資源有限,政策推動時仍需有優先順序,以集中全力,在主要問題事態嚴重化之前妥善處置。個人以為: 

  一、不要再像過去,對人民採安慰療法,說些“等外圍回升就會好轉”的話。要像歐巴馬與溫家寶一樣,把問題的嚴重性說在前面,讓人民對未來有切合實際的預期。 

  二、將當下正確認定為“經濟的非常時期”,而非常時期需要非常的思維與措施。例如:以兩年為期,加大一切既有的協助失業者的措施,或創造政府短期合約工作的力度與廣度。並且參照鄰近各地區政府與企業合作,減少裁員,增加聘用的政策,發揮創意,大膽作為,務求在此非常時期失業情況不會惡化。 

  三、在基本建設投資方面,應先處理與防治天災有關的項目,例如:危橋、山坡、堤防、地震高危險區學校、公共場所建築安全性的勘驗補強,新的大型基建項目反而可以延後。此外,消費券政策的執行與效果十分成功,已令鄰近地區對台灣刮目相看,可以考慮於年底再度實施。此等措施所需經費的籌措,可以大膽發行公債與獎券,動員社會儲蓄。此時不宜拘泥於保守的理財思維。軍事採購項目則可延後。 

  其實,在討論兩岸綜合經貿協定之前,可先與大陸洽商個別項目的先行開放,以兩年為期,制定暫行辦法。此等優先項目包括中小企業在台灣製造的商品,減免稅項進入大陸市場,將幫助在台企業保留生機,減少裁員。台灣亦可給予大陸關心的項目方便,以為互惠。大陸消費市場規模高達一兆伍仟億美元以上,台灣若能分享百分之一,就有一百五十億美元。大陸是目前世界上仍然保有購買力的最大單一市場,莫失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