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學生為何成了“中國式菲傭”

http://www.CRNTT.com   2009-03-02 09:50:15  


金融危機使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
  中評社北京3月2日訊/此間《經濟觀察報》今天刊載評論員陳泰然的文章:“大學生為何成了‘中國式菲傭’”,全文如下:

  “中國式菲傭”的招聘人員得意洋洋地說:“從去年8月到12月,平均一個月就有五六百人前來應聘,其中90%以上都是大學生,還有28個是碩士。”我想,這家家政公司在畢業-失業潮中撿到了寶貝。或許高等學歷的持有者們放低身段去應聘保姆,體現就業觀念的進步,然而我也深知培養一名碩士需付出的高昂成本:且不計昂貴的學費和每月的國家補貼,從報考錄取、基礎理論培訓,到導師培養、項目實操,再到論文答辯,每一個環節都投入不菲,而以所有這些努力去做保姆,未嘗不是社會成本與資源浪費。 

  其實碩士們也未必願以掃地做飯為業,情勢所逼不得已罷了,誰讓就業形勢緊張呢?說真的,諾大的中國真不能讓學士碩士們人盡其才、找到合適的工作嗎?隨便問一個畢業生,你想去什麼單位工作?大多數人的回答或許是“國企”。長期以來“國企”都是安全、穩定、待遇好、鐵飯碗的代稱。但是人人向往的國企卻只占我國經濟單位的20%,容納就業人口也僅只占總勞動力的兩成。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財神爺公司,你要是沒有個“姓畢的姥爺”是很難擠進去的。 

  很多效益好的國企,如能源、交通、銀行、電信等壟斷企業,它們往往只提供很少量的就業崗位,有的甚至多年沒有新招一個員工,即使人員很緊張也不願增加員工數量。這些企業保持著自己的高利潤,卻加劇了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國有企業已經不是吸納就業人口的主體,近年國有企業接納的就業人口不是增加,而是減少。 

  真正支撑著國民就業主力的、容納了近八成就業人口的,是全國數以百萬計的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它們雖然單個企業規模相對小,卻以龐大的數量優勢挺起了中國勞動力安置與就業的大梁。過去三十年,一路走來,非公有制經濟從零起步,發展到占GDP的65%、占出口的68%強,容納的就業人口占80%以上,對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民營企業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數,超過800萬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