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應慎防內生型金融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09-03-10 09:38:51  


 
  這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等出口導向的地方經濟體。中國很多地方經濟體,尤其是那些內部需求導向的經濟體,並沒有面臨很大的問題。

  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西方各國的金融危機。中國有所波及,主要是中國金融系統和西方美國金融系統相關的部分,如中國購買的美國金融資產。因為被波及的部分比例極小,中國所面臨的金融問題稱不上危機。中國基本上免予危機,主要是因為中國金融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大力度的改革。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面臨很大的內外部壓力。當時中國銀行系統制度不健全,銀行決策主要由政治和行政因素主導,銀行壞賬比例過高。當時的西方各國對中國的銀行並沒有多大的信心。

  金融危機期間和之後,中國政府大力改革銀行金融系統。很多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首先是處理壞賬。到今天,中國銀行的壞賬比例極小。

  其次是銀行決策的市場化,由從前的政治和行政決策轉向了市場導向。再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在推進金融自由化的同時,努力建設中國本身的銀行和金融監管制度。

  中國抵制了西方的壓力,沒有進行西方式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逐步推進。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借鑒各國的經驗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的制度來規制銀行的行為。

  西方國家在很長時間里光批評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的金融改革施加了莫大的壓力,但卻忘記了自身的改革。毫無節制的銀行自由化最終造成今天這麼深刻的金融危機。

也須慎防“合理”的貪污

  可以說,中國金融改革的這份成果來之不易。但也應當看到,因為金融改革的歷史不長,很多金融實踐的制度性程度還不高。

  今天,中國的金融系統在應付金融危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很多方面,中國的金融系統不僅要擔負經濟復甦的責任,也擔當著政治社會責任(如社會穩定),就是說,金融系統也是政治和行政工具。

  因此,如果中國的金融系統在應付實體經濟危機過程中決策不當,也有可能觸發本身的金融危機。或者說,中國必須預防由實體經濟問題轉化成為本身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已經有人在談論西方是先金融危機後實體經濟危機,而中國則是先實體經濟危機而後金融危機。

  這次危機一發生,中國政府迅速行動,出台了4萬億人民幣的應對方案。這4萬億基本上用於基本設施投資和產業升級,儘管也涉及到醫療衛生和教育等,但僅僅是微小的一部分。這里就涉及到一個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的問題。

  過度投資基本上會發生在基礎設施方面。這次在這方面基本上延續了應付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方法。基礎設施建設後面存在著龐大的既得利益,他們會毫無理性地追求投資。

  人們已經看到,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千方百計地追求投資,擴大建設規模。儘管很多地方的實體經濟並沒有發生危機,但也同樣拼命乘這次危機的機會求得地方基礎設施的大發展。這勢必影響中國的政治和政策,轉而又影響金融系統的決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