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单忠东:宏观经济政策三大失误

http://www.CRNTT.com   2009-03-17 07:22:57  


人們大可不必把通貨膨脹視為 “洪水猛獸”,非要除之而後快。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訊/此間《經濟觀察報》日前刊載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單忠東的文章“宏觀經濟政策三大失誤”,文章認爲,過度懼怕通貨膨脹、過度懼怕經濟過熱以及開放民間資本過度遲緩,可以被看做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的三大失誤。全文如下:

  全國“兩會”剛剛落幕,當前的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複雜局面,成爲各界熱議的焦點。對策要想,但應建立在對以往經濟政策的經驗和教訓加以正確研判的基礎之上,尤其重要的是對教訓和失誤的總結。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追思過去,聯想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國經濟所遭遇的困境,我們不難總結出,三十年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至少有以下幾點失誤,值得深刻反思。

第一個失誤:過度懼怕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會帶來許多危害,比如使得物價上漲,削弱人們的購買力、影響消費預期、影響企業的生産等等。但國內外理論與實踐都證明,通貨膨脹也往往是經濟繁榮的表現和動力,適度的和溫和的通貨膨脹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可不必把通貨膨脹視爲 “洪水猛獸”。可是,我國的理論界與領導層常常在實踐中十分懼怕通貨膨脹,從而過度宏觀調控,造成經濟滑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經歷過多次通貨膨脹,其中比較明顯的發生在以下幾段時期: 

  (1)1980年,當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鬥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這段時期,宏觀經濟迅猛增長、投資規模急劇擴大。同時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使得1979年、1980年出現了明顯的物價上漲,其中1980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6%。但是,經濟增長速度也達到12%。 

  (2)1984—1985年,固定資産投資引起社會總需求過大,伴隨著基礎建設規模、社會消費需求以及信貸投放規模的急劇擴張,通貨膨脹加劇。但同時1984年的GDP增長率高達15.2%,爲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紀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爲13.6%,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