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戶籍改革 必須打破循環論證

http://www.CRNTT.com   2009-03-21 10:32:46  


戶籍制度是形成中國二元社會的關鍵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訊/《新京報》今天登出鄢烈山的文章,強調要想徹底推倒戶籍壁壘,必須“打破戶籍改革的循環論證 ”。文章内容如下:
 
  現在,舉國關注的三大改革辯論熱點,一是官員財產申報和公開,二是財政預決算公開,三是戶籍制度改革。前兩個關涉反腐倡廉,民心所向,世界潮流,香港財政預算精確到購置辦公桌椅這類境外新聞層出不窮;我國1987年就開始立法要求官員申報個人財產,實行“公共財政”則早已寫進中共中央文件,連國防預算都有了向全球公布的白皮書,還有多少深奧的道理要弄明白呢? 

  但是戶籍制度改革就不一樣了:它不是單純的官民關系,它涉及地方利益,有相當的“民意基礎”,真要改、要大改,阻力真的很大。多年前,我就撰文呼籲過“對內開放”,也曾在《北京日報》發表過《北京是誰的首都》(是全體中國人的,還是北京戶籍人口的),但是說到底,它不是一個觀念問題而是利益博弈。 

  上海宣布“戶籍新政”後,不少在上海打拼的人深感失望,說“盼了好多年盼來新政策,沒料到與期待差這麼多”。北京則表示連上海這樣的戶籍管理有限鬆動也未打算搞。於是,一些人慨嘆“戶籍改革不能再擠牙膏了”,依目前的態勢,徹底的戶籍改革遙遙無期。對此,我曾憤憤地想,搞什麼住滿7年可加入上海戶籍,這不是抄襲香港的優才政策嗎?內地難道也要搞“一國兩制”?但有北京、上海戶籍的市民,大多不會這麼想。北京某大學教師、政協委員張某,去年還提出過要提高北京的入戶門檻呢。 

  讓我對圍繞戶籍改革的辯論做一個“小結”吧:因為我們的戶籍管理制度“生養”了、承載著許多相對的特權和差別性社保福利,是一種新式的非物質的區隔“自己人”與“外人”的城堡;反過來,這些利益的剛性存在,又成了反對拆除“城墻”的理由。我把這就叫做排他性的戶籍制度的“自我論證”。這種建立在特殊權益之上的“城堡”,不同於婚姻上的“圍城”,城外的想進,城內的卻不想出。 

  徹底推倒戶籍壁壘,必須打破戶籍制度的“循環論證”。打破方法大體有二。一是講道理,讓“既得利益者”明白,這對他們自己其實并不總是有利,比如他們也不能通過“用腳投票”(包括在本市各區自由遷居),迫使教育資源合理分配,迫使學校在競爭壓力下提高質量,也不能通過“用腳投票”應對環境污染;對他們子女的自由發展也不利,比如北京孩子與上海孩子要“互換”地方也難。 

  二是削減特權與“平權”,即在全國城鄉縮小社保醫保福利方面的差距。所謂“削減特權”最容易做的,就是中央政府辦的大學平等地向全國考生分配名額,中直機關招人不限北京戶口之類。說北京市財政對北大、清華等國家名校也有投資,所以應該多招當地子女。這個理由如果成立,那就該允許富人的子女多交錢買上學指標。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基本的勞保醫保福利制度,也早就該做了。把這樣的“減法”和“加法”做好了,戶籍制度改革就水到渠成,中國的“對內開放”何愁遙遙無期?